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中原大學 地景建築學系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建築學類 |
建築設計學群
空間設計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不分科的空間設計課程,主要針對部落社會領域,學習原住民生態智慧,加強原住民族社會經濟的知識內容,以符合各族部落傳承的基礎上來復振其法政建制,為原住民各族及部落建立其自主的社會設計,以原住民文化內容為主,運用現在媒體傳達工具及技能,以當代藝術創作、原住民文化創意視覺設計及不分科的空間設計為目的,彰顯現在原生視野與價值。 |
中原地景建築學系(原為景觀學系)主要有五大特色: |
學科意涵 |
以重視設計專業與原住民文化內容為基礎,透過原住民文化與社會設計、原生●媒體●藝術、共生環境、語境空間等課程,培育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與脈絡,且具備空間設計與數位技能之專業整合之人才。 |
中原地景建築學系(原為景觀學系),在當前環境議題趨勢逐漸從「景觀」擴大至「地景」概念之際,本系率先更名為「地景建築學系」,重點在於從以往「風貌美化與硬體設施環境」的著眼點擴大到更具多元性的「地景」議題。「地景」是人與自然、文化、生活環境的關係,地景建築學系涵蓋小尺度到大尺度,從公園廣場,到自然環境與城鄉、社區、居家的生活環境的規劃設計。 |
學習方法 |
![]() 部落教學:以「部落教室」為原民文化教學場所,以「進駐部落」作為核心教學策略,走出教室,透過原住民文化研究之在地專家、耆老與學生之直接生活互動,並以「做中學」與「部落傳承」之非制式化教學方式,讓原住民學生重新體驗整合性的原民文化與生活環境;除了培育部落在地人才之外,同時改變現代原住民青年對自我的認知。 圖解:以活動舉辦之方式向部落學習與互動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生實作:培養原住民學生返鄉、重建部落為目標。無論欲從事空間設計或數位設計,皆須以厚實的文化基礎作為起點。以經驗學習做為教學方法,在信實基地,進行人與自然互動、部落結構與運作的教學,探討自然生態環境與原住民社會組織的連結。並與景觀學系共生生態學課程合作,進行生態體驗、觀察與盤點的教學活動。 圖解:在信實基地,進行人與自然互動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專業設計:學生認識部落價值信念與傳統智慧,配搭專業設計知能,訓練學生具備文創產業與生活創意整合知能、永續環境與生態旅遊整合知能,並在專業基礎上養成原住民族自治之參與能力。 圖解:訓練學生具備部落價值信念與傳統智慧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產業實習:為本校原住民學生量身打造,以輔導職涯發展、公民參與、國際及體驗學習為課程目標。藉由參訪方式進行之微型課程,一學期中集中二或三次的參訪為課程內榮,參訪對象由桃園市青年局規劃當中。 圖解:花蓮吉安參訪 認識野菜及原生植物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民文化通識課程」之教學,帶動原住民師生與漢文化師生之互動,強化對原民文化的尊重,並啟發學生對原民文化的學習 圖解:介紹絹印之使用方法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 環境體驗與參與式設計:從真實環境體驗為基礎及從貼近使用者為出發點的設計方法。 圖解:參與式設計第一個實作案例 版權: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 ![]() 設計課小組學習:設計老師採小組指導,依不同設計題目規模讓同學嘗試個人設計,或讓同學以團隊進行機地調查分析與規劃設計議題討論,增加相互學習機會。小組之間每學期會舉行2-3次設計課評圖,交叉分組讓學生可從不同老師身上學習。 圖解:大四總評 版權: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 ![]() 國內外移地教學:實地走訪不同地景環境,以達最直接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每次的移地教學行動,上山或下海以及到不同國家與不同文化環境進行交流及觀察與體驗,過程中結合工作坊以及個人學習與小組的同步討論學習。 圖解:2018全球研習紐約及坎培拉實地參訪 版權: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 ![]() 各類實作工坊與知識技術深化:從實踐中學習,透過教學與實作讓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改造環境並享受豐盛的成果,增加學習的成就感。 圖解:植栽設計與木工坊等實作課程 版權: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資料準備中 |
中原地景系經由各種課程培養學生面對地景環境尋求改善能具備三種能力: 「有看法」、「有方法」與「有做法」。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校原住民專班以設計專業與原住民族文化知識整合為教育重點,除了深度瞭解部落原始人文生態傳承與運用之外,經過設計專業整合與重新創作,以協助發展生活機能基本需求,如生活工藝、休閒遊憩、教育傳承以及公共傳播已提升原民生活環境品質。藉此亦培養學生對部落生態環境與族群關係共存的關懷,如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注重產業襲重、人文歷史、生活傳承等價值引用創意性的環境設計達到生活、生產、生態等三生共存共重的目的。。 |
地景建築學系屬於空間設計應用學系,其中又與建築、室內、都市設計有相關。在空間設計中,地景建築最常處理都市中的開放空間及建築外部空間,舉凡街道、廣場、校園、公園綠地、建案中庭空間等等,面對較大的空間尺度會需要提出大方向的策略,同時也須具備小尺度基本的植栽設計能力。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誤解之處1:中原大學錄取門檻較高。說明:原專班以面試的方式錄取主動學習,且有責任心的學生。 |
地景建築學系畢業後通常會被認為出路只有設計事務所或景觀工程營造業,但本系的教育目標在培育有整體環境觀念,能獨立思考並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空間設計者。因此,畢業後除了可從事景觀專業領域之外,也能結合志向發展自己獨特的事業,亦可跨領域繼續深造以處理更複雜的環境設計問題。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設計不等同於繪畫、產品製作等,更不只是須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而是,必須有解決生活中多種問題的能力,藉由精準掌握對「形」的表達能力,並以不同的媒體進行溝通與創作,來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安全與幸福,才是設計的本質。 |
外界常誤認地景建築或景觀只是處理庭園設計或環境美化。其實「地景」是人與自然、文化、生活環境的關係,地景建築學系涵蓋小尺度到大尺度,從公園、廣場到自然環境與城鄉、社區、居家的生活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因此,學習面向涵蓋自然與人文,空間美感與設計,並從環境與社會永續的著眼點,找出回應解決地景環境問題的方式。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我們尋求對原住民文化知識與傳承有高度熱情,以及願意參與部落產業發展工作的原住民族年輕人,加入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的大部落,一起為自己的夢想與原住民族努力 |
地景建築學系乃空間環境規劃設計的統合者,也是跨領域的整合者,在目前環境議題日趨複雜與嚴重的情況下,具地景建築專業訓練的人才需求快速增加,未來的出路非常豐富多元,就業機會多。 |
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中原大學 地景建築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策展理論與實務藝術設計展覽的策展是訊息的傳達、是引導視覺動線、思考行動,透過展示陳列技巧與方法,將作品、媒體、裝置與空間、受眾之間的互動關係全盤考慮之後所架構出的一種平衡,本課程規劃為三大主題「展陳現場」、「實務講堂」、「實境走訪」實際體驗一個成功的策展結果應具備的基本要素與應用能力。 圖解:從策展活動中學習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民族色彩學1.認識基本色彩學之原理、原則,開啟體驗、觀察與生活相關色彩的現象之能力。2.培養民族色彩的分析及研究能力,並藉由系統的方法,整理民族色彩系統,建立民族色彩美學。3.提昇色彩創意及搭配的能力,並能應用於生活 圖解:提昇色彩創意及搭配的能力,並能應用於生活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生態與文化
本課程以原住民專班教學宗旨,以培養原住民學生返鄉、重建部落為目標。無論將來在高年級欲從事空間設計或數位設計,皆須以厚實的文化基礎作為起點。故以體驗式學法,在信實基地,進行人與自然互動、部落結構與運作的教學。 圖解:人與自然互動、部落結構與運作的教學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基礎設計一、體驗來自大自然造形中的有機形式對於視覺設計的創意啟發性。二、培養基礎設計初學者一顆對大自然環境與生命形式的視覺美感之敏銳度。三、培養以大自然為師的寬闊胸襟與對基本設計素養之養成概念。四、樂活於生活週遭的一切,將生活美學呈顯在自我的生活品味中。五、讓設計初學者對於設計思維與造形原理基本概念 圖解:讓設計初學者對於設計思維與造形原理基本概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住民社會組織與法政了解原住民族社會組織的演變,以及當代國家治理政策下原住民族社會組織的概況,讓學生對於原住民族相關法政過程有一定程度之了解,如何在當代情境中持續治理政策改革促進原住民族社會的延續及發展,原住民族自治倡議的出現,其內涵及實踐所遭遇困難,並重新認識原住民族自身傳統治理之內涵與價值 圖解:原住民知識、有機農業與部落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 環境體驗環境體驗課程:本課程為打開地景與環境視野的重要過程,離開熟悉的都市生活圈或山上或平原或海邊,實地體驗台灣不同的生活場域,或山上或平原或海邊,透過接觸與觀察了解人與土地的關係以及地景形成的原因。透過與團隊合作提高學生自主能力,並建立對人與土地的真實感受與珍惜。過程中可刺激不同想法,且終生受用。 圖解:環體課程下鄉體驗 版權:中原地景建築學系 ![]() 設計課大一至大四的設計課:是地景建築系最重要的課程,學生每年至少接觸6-8位不同的專業設計老師,大四畢業設計更是增加至15位左右,都是地景專業界最優秀的專業者。設計題目多為真實議題,隨著年級增長尺度由小而大而複雜,每個年級的縱向課程之間會配合設計議題成為支持系統,希望提供學生有最好的綜合應用學習環境。 圖解:設計課評圖 版權:中原地景建築學系 ![]() 全球研習全球研習移地教學課程: 本系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洲、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學校或專業機構已建立長期的教學合作關係,學生透過組隊以及老師課程的安排,每年暑假均會在3-4個國家停留3-5周時間進行海外研習,除了參訪該國有特色的環境設計實踐案例之外並舉行工作坊培養學生的國際合作學習經驗。 圖解:海外全球研習-2018澳洲組 版權:中原地景建築學系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中原大學 地景建築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資料準備中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毛翠玲大學時期,深度研究部落孩童之學習方式、學習環境,落實於未來之教育工作 花蓮見晴國小擔任老師 未上傳圖片
潘怡君大學時期對於自己族群的傳統工藝織布相當感興趣,透過原生設計課程漸漸地找到如何準備企劃、如何落實織布教學等來延伸織布手藝。 原專班助理(從事原住民教學專案計畫、協助課程教學規劃、資源整合、協調各項相關業務與紀錄建立檔案) 未上傳圖片
魏巧柔對於偏鄉社區的弱勢兒童關懷,從事原住民族其全人教育、文化、關懷之拓展, 研究、探討原住民族之處境。 原住民全人關懷協會(偏鄉社區的弱勢兒童關懷,從事原住民族其全人教育、文化、關懷之拓展, 研究、探討原住民族之處境,學術思潮與社會文化、教育的互動; 並積極開辦原住民族全人關懷之相關業務, 期望協會能夠成為臺灣社會振興原住民族的良知與教育、文化建構、身心靈健康的力量。) 未上傳圖片
林冠誠大學時期就對建築設計相當感興趣,並在大學課程中的原生設計、語境空間、生態文化深度了解與學習部落社區營造,並在畢業設計中研究自家的海砂屋,從中了解並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並落實。 高雄大學建築系碩士 未上傳圖片
虎柏蒝大學生涯中了解原住民族土地議題,於此同時,了解自身部落的土地議題。 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培養從台灣民族互動歷史、族群正義,以及深度的文化生態觀點來思考原住民族土地議題,於此同時,又以能夠掌握土地行政相關法制之能力為重要基礎。) |
![]() 版權:系友本人
王俞棻大樹教室、環境體驗及海外研習是對自身影響最多的部分,大樹教室時還停留在設計為什麼需要與人溝通,認知中設計不就是像多數人思考的「設計師自身眼光好」最重要,但畢業設計時,使用者不見,可以天馬星空發揮時,反而發現接觸使用者的重要,進而影響後來工作方向。環境體驗及海外研習,加深自己眼界、角度、著力點。 最初開始工作時,先進都市規劃組,同時畫了自己的第一套施工圖。但因為業主對於空間改造的要求與公司不同,面臨多次設計更改,對於不擅長畫施工圖的菜鳥來說壓力很大,一度想要放棄走這一行。一年後,劉老師(老闆)協助與同學更換組別,才發現自己擅長的部份是「與人溝通」這塊,而非設計,對於工作才提升成就感與自信。 ![]() 版權:系友本人
沈泗謍就學期間我印象最深刻的課是大樹教室、long stay、社區營造、海外研習,正是有實際進到社區,才讓我們真實的學習到我們做設計是幫“人”做設計,要認真去考慮使用者。中原景觀還有很多課是很精彩的,基本該有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提升之外,看事情的角度變的更廣更深,讀中原景觀,做什麼都可以做的很中原景觀。 畢業後我選擇自己創業,從整理空間開始,不只整理自己要用的空間,連戶外公共空間一併整理,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要先入社區,才能靠大家口耳相傳推廣,才能永續經營,我不敢說,我們店成功,但正是因為就讀中原景觀,讓我們經營手法跟其他店特別不一樣,這些不同,成為我們店的特色,讓我們店有故事。 ![]() 版權:系友本人
劉長青一直夢想成為設計師,選志願時曾想填室內設計,但在瀏覽設計學院時,意外發現景觀系,印象深刻的是在瀏覽系網時,課程包含環境體驗、原鄉學習、園林課程、海外研習,在中原景觀四年的學習發現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中原景觀培養了我們對於社會人文的關懷、對於自然的尊敬及不斷探索世紀的好奇心,從親近土地來認識自己。 從事景觀規劃工作滿三年,對於創造舒適的開放空間熱情不減,但也經歷許多衝擊,最大的莫過當我們堅持在做對的事情時,我們卻要用盡最大力氣去對抗說服,然成功的案件並不多。近期我試著換角度思考,前輩們還在努力的奮鬥,也開始思考被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專業術語上的阻隔、溝通的時間點不對,並重新思考新的合作模式。 |
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中原大學 地景建築學系 |
---|---|---|
多元能力 |
資料準備中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
性格特質 |
資料準備中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5%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