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建築學類 |
工程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建築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不分科的空間設計課程,主要針對部落社會領域,學習原住民生態智慧,加強原住民族社會經濟的知識內容,以符合各族部落傳承的基礎上來復振其法政建制,為原住民各族及部落建立其自主的社會設計,以原住民文化內容為主,運用現在媒體傳達工具及技能,以當代藝術創作、原住民文化創意視覺設計及不分科的空間設計為目的,彰顯現在原生視野與價值。 |
本系以培養建築基礎專業能力為目的,強調具有整合力的建築設計訓練,引發學生的創造力與熱情,落實國際化及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推動與國外名校的交換生機制,邀請知名建築師舉辦國際工作營與演講;增聘外籍客座教授,以強化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 |
學科意涵 |
以重視設計專業與原住民文化內容為基礎,透過原住民文化與社會設計、原生●媒體●藝術、共生環境、語境空間等課程,培育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與脈絡,且具備空間設計與數位技能之專業整合之人才。 |
建築,是指為人類活動提供規劃、設計、施工空間的行為與過程。「建築」除了意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與技術等。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 |
學習方法 |
![]() 部落教學:以「部落教室」為原民文化教學場所,以「進駐部落」作為核心教學策略,走出教室,透過原住民文化研究之在地專家、耆老與學生之直接生活互動,並以「做中學」與「部落傳承」之非制式化教學方式,讓原住民學生重新體驗整合性的原民文化與生活環境;除了培育部落在地人才之外,同時改變現代原住民青年對自我的認知。 圖解:以活動舉辦之方式向部落學習與互動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生實作:培養原住民學生返鄉、重建部落為目標。無論欲從事空間設計或數位設計,皆須以厚實的文化基礎作為起點。以經驗學習做為教學方法,在信實基地,進行人與自然互動、部落結構與運作的教學,探討自然生態環境與原住民社會組織的連結。並與景觀學系共生生態學課程合作,進行生態體驗、觀察與盤點的教學活動。 圖解:在信實基地,進行人與自然互動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專業設計:學生認識部落價值信念與傳統智慧,配搭專業設計知能,訓練學生具備文創產業與生活創意整合知能、永續環境與生態旅遊整合知能,並在專業基礎上養成原住民族自治之參與能力。 圖解:訓練學生具備部落價值信念與傳統智慧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產業實習:為本校原住民學生量身打造,以輔導職涯發展、公民參與、國際及體驗學習為課程目標。藉由參訪方式進行之微型課程,一學期中集中二或三次的參訪為課程內榮,參訪對象由桃園市青年局規劃當中。 圖解:花蓮吉安參訪 認識野菜及原生植物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民文化通識課程」之教學,帶動原住民師生與漢文化師生之互動,強化對原民文化的尊重,並啟發學生對原民文化的學習 圖解:介紹絹印之使用方法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未上傳圖片 建築設計課程學習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設計課討論、圖面與模型製作、設計評圖。案例分析在學習瞭解設計議題及設計操作手法;討論在訓練設計的方法;模型製作、圖面繪製為建築的溝通語言;評圖為設計成果的總檢驗。 未上傳圖片 設計課討論以分組工作室方式上課,於每次上課前先準備好建築設計內容,個別與帶課老師討論設計理念。 未上傳圖片 設計評圖正式完成建築設計圖面及模型,由學生親自上台,以口語方式表達設計理念。 未上傳圖片 模型製作搭配設計課討論、製作草模型,並於完成設計後,製作正式模型,表達建築設計理念。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資料準備中 |
鼓勵參加各項國內外競圖,以累積實戰經驗。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校原住民專班以設計專業與原住民族文化知識整合為教育重點,除了深度瞭解部落原始人文生態傳承與運用之外,經過設計專業整合與重新創作,以協助發展生活機能基本需求,如生活工藝、休閒遊憩、教育傳承以及公共傳播已提升原民生活環境品質。藉此亦培養學生對部落生態環境與族群關係共存的關懷,如何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注重產業襲重、人文歷史、生活傳承等價值引用創意性的環境設計達到生活、生產、生態等三生共存共重的目的。。 |
建築學系著重建築物之內部空間機能佈局安排、外部造型設計與和社區都市的連結關係。室內設計系著重於室內空間與材質的裝飾與氛圍塑造;土木工程學系重視大地工程與建築結構的計算;景觀學系則是強調建築外部與自然環境、庭園與都市環境間的整合。都市計畫學系則是著重都市整體景觀、交通、產業區位發展與使用強度的規劃。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誤解之處1:中原大學錄取門檻較高。說明:原專班以面試的方式錄取主動學習,且有責任心的學生。 |
1.建築有關行業經常被認為是容易賺錢的職業。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設計不等同於繪畫、產品製作等,更不只是須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而是,必須有解決生活中多種問題的能力,藉由精準掌握對「形」的表達能力,並以不同的媒體進行溝通與創作,來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安全與幸福,才是設計的本質。 |
高中生往往容易將建築系與土木系聯想在一起,但土木與建築有很大的差異。土木系多著重在結構、構造等營建實務的層面,但建築則是著重在建築設計的專業訓練上,包括對於建築空間、造型、人的活動、社群關係、美學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訓練。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我們尋求對原住民文化知識與傳承有高度熱情,以及願意參與部落產業發展工作的原住民族年輕人,加入中原大學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的大部落,一起為自己的夢想與原住民族努力 |
如果想念建築系的話,興趣要廣,生活要寬,好奇心要重,對環境要敏感,對公共事務要關心。 |
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策展理論與實務藝術設計展覽的策展是訊息的傳達、是引導視覺動線、思考行動,透過展示陳列技巧與方法,將作品、媒體、裝置與空間、受眾之間的互動關係全盤考慮之後所架構出的一種平衡,本課程規劃為三大主題「展陳現場」、「實務講堂」、「實境走訪」實際體驗一個成功的策展結果應具備的基本要素與應用能力。 圖解:從策展活動中學習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民族色彩學1.認識基本色彩學之原理、原則,開啟體驗、觀察與生活相關色彩的現象之能力。2.培養民族色彩的分析及研究能力,並藉由系統的方法,整理民族色彩系統,建立民族色彩美學。3.提昇色彩創意及搭配的能力,並能應用於生活 圖解:提昇色彩創意及搭配的能力,並能應用於生活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生態與文化
本課程以原住民專班教學宗旨,以培養原住民學生返鄉、重建部落為目標。無論將來在高年級欲從事空間設計或數位設計,皆須以厚實的文化基礎作為起點。故以體驗式學法,在信實基地,進行人與自然互動、部落結構與運作的教學。 圖解:人與自然互動、部落結構與運作的教學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基礎設計一、體驗來自大自然造形中的有機形式對於視覺設計的創意啟發性。二、培養基礎設計初學者一顆對大自然環境與生命形式的視覺美感之敏銳度。三、培養以大自然為師的寬闊胸襟與對基本設計素養之養成概念。四、樂活於生活週遭的一切,將生活美學呈顯在自我的生活品味中。五、讓設計初學者對於設計思維與造形原理基本概念 圖解:讓設計初學者對於設計思維與造形原理基本概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住民社會組織與法政了解原住民族社會組織的演變,以及當代國家治理政策下原住民族社會組織的概況,讓學生對於原住民族相關法政過程有一定程度之了解,如何在當代情境中持續治理政策改革促進原住民族社會的延續及發展,原住民族自治倡議的出現,其內涵及實踐所遭遇困難,並重新認識原住民族自身傳統治理之內涵與價值 圖解:原住民知識、有機農業與部落 版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未上傳圖片 建築設計訓練建築相關之設計、創意、美學及知識的專業能力,全程計有五年,包括一年級的基本設計,二年級的小尺度建築設計,三年級的中尺度建築設計,四年級的精進建築設計,五年級的畢業建築設計,合計40個學分,取得建築師考試的基本資格。 未上傳圖片 電腦輔助建築繪圖協助學生認識當代數位化技術如何應用於發展設計、分析構造、規劃施工流程等安排,並藉由Sketchup所使用的CAD系統,培養學生對數位化建築訊息模型技術與參數化設計的概念。 未上傳圖片 建築專業實習在真實的建築事務所環境裡,透過工作的實習操演,瞭解建築師工作之方式、內容與意義。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資料準備中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毛翠玲大學時期,深度研究部落孩童之學習方式、學習環境,落實於未來之教育工作 花蓮見晴國小擔任老師 未上傳圖片
潘怡君大學時期對於自己族群的傳統工藝織布相當感興趣,透過原生設計課程漸漸地找到如何準備企劃、如何落實織布教學等來延伸織布手藝。 原專班助理(從事原住民教學專案計畫、協助課程教學規劃、資源整合、協調各項相關業務與紀錄建立檔案) 未上傳圖片
魏巧柔對於偏鄉社區的弱勢兒童關懷,從事原住民族其全人教育、文化、關懷之拓展, 研究、探討原住民族之處境。 原住民全人關懷協會(偏鄉社區的弱勢兒童關懷,從事原住民族其全人教育、文化、關懷之拓展, 研究、探討原住民族之處境,學術思潮與社會文化、教育的互動; 並積極開辦原住民族全人關懷之相關業務, 期望協會能夠成為臺灣社會振興原住民族的良知與教育、文化建構、身心靈健康的力量。) 未上傳圖片
林冠誠大學時期就對建築設計相當感興趣,並在大學課程中的原生設計、語境空間、生態文化深度了解與學習部落社區營造,並在畢業設計中研究自家的海砂屋,從中了解並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並落實。 高雄大學建築系碩士 未上傳圖片
虎柏蒝大學生涯中了解原住民族土地議題,於此同時,了解自身部落的土地議題。 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培養從台灣民族互動歷史、族群正義,以及深度的文化生態觀點來思考原住民族土地議題,於此同時,又以能夠掌握土地行政相關法制之能力為重要基礎。) |
未上傳圖片
林洲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現任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兼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執行長。曾任J.M.Lin Architect, P.C. New York負責人、美國貝聿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Araldo Cossutta & Associates 設計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兼任教授及駐校建築師。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代表作有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和海洋廣場公園、228和平公園景觀設計等,獲得三座iF傳達設計獎 未上傳圖片
邱文傑美國哈佛大學碩士 現任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大涵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為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曾任教於實踐大學、淡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並在國立成功大學擔任駐校建築師。獲得三次台灣建築獎、兩次遠東建築獎、WA中國建築獎及2007年獲選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獎、2009年淡江建築傑出系友、2011年獲選中華民國百年傑出建築師。 未上傳圖片
張基義美國哈佛大學碩士 現任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曾任台東縣副縣長(兼)文化處處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曾協助臺東黃健庭縣長推動縣政,各項施政指標脫胎換骨。2014遠見雜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臺東縣進步第一名。2014商業周刊「縣市財政昏迷指數」,台東是全國進步第一名的縣市。2014聯合報縣市幸福指數調查,臺東縣政府滿意度奪下第一。 |
我的學系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士原住民專班 |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
---|---|---|
多元能力 |
資料準備中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
性格特質 |
資料準備中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