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長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國立高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
所屬學群 |
資訊學群
跨
工程學群
電機工程學類 |
資訊學群
跨
工程學群
電機工程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長庚大學電機系為台塑集團王永慶創辦人針對國內電資領域廣泛人才需求而設立。電機系貴為工學院、電資學院之首,在全國各校都是理工類組最高分之科系。電機領域學習廣泛,無論高中生在各基礎學科學習上已經對於數、理科目產生濃厚興趣,或是對於未來畢業投入科技業之規劃,電機系均提供完整教學課程與學習規劃。 |
本系以完善教育研究環境,培育具有宏觀視野以及國家現代化產業發展所需的電機工程專業領域人才為宗旨,目前已完成大學部、碩士班、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在職碩士專班以及博士班等完整教育體系,教學研究涵蓋光電、通訊、計算機及微電子等四大領域,以培養具有科技與人文整合能力之國家產業現代化電機專業人才為目標,特別針對鄰近科技產業特色,除了扮演人才培育角色之外,也積極參與企業產學合作的執行與推動,以提昇產業技術能力。 |
學科意涵 |
電機工程泛指與電機系統相關之科學工程,所涉學科領域多元廣泛。長庚大學電機系依據產業潮流,在課程設計上分為1. IC晶片設計、2. 醫學電子、3. 通訊系統及4. 電力電子與智慧控制系統等四個電機專業領域,以培育理論與實務結合之電機工程人才。 |
電機工程學系所涵蓋的領域包括電學、磁學、光學及近代物理等物理學分支為基礎,涵蓋微電子、光電、計算機和通訊等應用發展領域。 |
學習方法 |
![]() 課堂講授:由教授帶領同學瞭解學科相關理論,利用實際範例計算、程式模擬、分組報告及測驗等,協助同學理解課程內容。 圖解:詹曉龍教授上課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實驗實作教學:教授及助教協助同學透過理論課程後,進入相關實驗室模組實驗操作、電腦模擬或儀表測量,讓同學得以驗證理論,加深學習應用能力。 圖解:上機模擬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專題研究:大三必修實務專題課程,可選擇有興趣之題目配合相關領域老師加以指導,研究結果可參加比賽,申請計畫,甚至當作碩士面試重要依據。 圖解:AR操作遙控車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暑期校外實習:透過暑期校外實習,讓學生於業界不同行業實際工作與學習,增廣見聞,確認興趣。 圖解:部分曾經暑期合作過廠商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 課堂講授:由教授講授專業學科。 ![]() 實作課程:課程設計包含學生實作、上機演練。 ![]() 團隊學習:分組專題報告及專題實務研究之探討。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參加社團活動,參加專題實作課程 |
同學在閱讀基礎學科時,基礎原理與邏輯推論需加以理解與運算。實作的練習可透過參加科學專題展出,在團隊合作下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將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同時培養動手做的實力。在基礎理論與實驗實作的相輔相成下,將問題歸納、聚焦並融會貫通,提升能獨立完成問題解決能力。此外,上課用書多為原文書,學生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不可或缺的工具,以降低未來在面臨英文授課時的壓力並提升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電機系涵蓋晶片設計、物聯網、人工智慧、電信、行動通訊、電力、智慧控制、醫工…等專業,是工學與電資學院中專業涵蓋最廣之科系,是高中生從基礎數理學科進入理工電資專業的首選。長庚大學電機系有三項特色:1.台塑企業大力支持,2.私校勤勞樸實的嚴謹辦學精神,3.學費便宜、100%校內優質宿舍。加上完善的就業、研究深造規劃,長庚大學電機系為全國排名前十名(北北桃地區更是緊排台大、中央之後)的最佳電機系選擇。 |
大致來說,舉凡和電有關的領域幾乎都是電機系的教學研究範疇。本系之教學研究分為四大專業領域:微電子領域、光電領域、計算機領域和通訊領域。由這四大領域延伸之子領域則涵蓋:半導體元件設計、積體電路設計、封裝測試、光電元件設計、光通訊、電腦、網路、人工智慧、嵌入式系統、通訊系統、訊號處理、射頻電路設計、微波電路設計和天線設計等。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有些高中生認為長庚大學是以醫學為主的學校,更不清楚長庚大學電機系的現況。實際上,長庚大學是以台塑企業為後盾之大學,長庚大學電機系在國內電機系排名不僅名列前茅,更具備台塑體系特有的樸素特質。 |
本系畢業生就職範圍廣泛,不只科技產業工程師,更有系友結合創業計畫,創業成立系統開發公司。畢業出路及應用職別相當廣泛。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大學教育可能被誤解只偏理論教育不重視實作。然而本系除了一般的實驗及專題實務課程,如邏輯設計實驗、電子學實驗、電工實驗、處理器設計與實作、IC設計實驗、APP程式設計、更強調暑期實習、專題實作等課程,配合勤勞樸實的校訓以及台塑企業追根究柢止於至善的精神,以培養理論與實務兼並的電機專業人才。 |
高中生普遍分不清楚電機系和機械系。電機系的教學研究領域甚廣,從電子元件到電路而至電氣系統皆是電機系的範疇。若欲以高中所學之知識連結,可以說是以物理學中的電學、磁學、光學和近代物理為主軸而延伸的教學研究。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在長庚電機除了可以學習程式設計、信號處理、通訊、電子電路、晶片設計等電機領域相關課程,還能和台塑集團進行電機、資通、物聯網、智慧電網與生醫相關的跨領域合作,將電機的相關技術應用到醫學的需求。例如核磁共振影像的處理,以及穿戴裝置需要的低功耗電路等,在長庚電機都能得到更多實際應用的體驗。 |
. |
我的學系 |
長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國立高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生醫電子_光學同調影像
內容:帶領學生了解光學的基本概念,並讓同學在實際操作中學習。 圖解:皮膚檢測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智慧感測器網路技術
內容:有系統地闡述AR/VR智慧感測器網路技術之內容與知識,著重於感測器網路技術領域探討。 圖解:AR手術導航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5G行動通訊實驗
內容:配合通訊原理與數位通訊課程,藉由實驗模組來組成通訊系統,以觀察各種通訊訊號並驗證通訊課程中描述的現象。 圖解:5G通訊應用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IOT系統架構
內容:透過課堂講授/實例示範/實驗操作/業界實例分享等方式介紹IOT系統架構設計觀念、原理、應用與實作。 圖解:智慧電力監測平台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IC設計實驗
內容:建立學生對IC系統設計流程的認識、訓練學生熟悉IC的撰寫與模擬環境、透過實作來建立學生對數位系統設計的了解。 圖解:近紅外光血氧感測控制與處理晶片設計 版權:長庚大學電機系 |
![]() 電機實務專題本系同學在大三上學期會依照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合適專長的老師進行討論,並在大三下學期選修適合領域的專題實務課程。專題實務課程的修習過程,除了訓練基本的資訊蒐集、分類與檢索的能力之外,特別著重於整合相關資源進行問題解決能力的養成。 未上傳圖片 電路學電路學首先了解不同電路組成元件的基本特性,以及不同電路元件串並聯組合之下的重要定理。進而分別學習直流電源與交流電源驅動之下,電路上節點電壓與迴路電流的分析方法及功率的計算。最後進入交流電路的頻域分析方法,瞭解不同頻率之下的電路特質。本課程學習到的各式電路分析方法,是電機領域其他相關課程的基礎。 未上傳圖片 電子學建立學生對主動、被動元件工作原理之觀念,培養學生分析並應用電子電路的能力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長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國立高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資料準備中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曹桂旗、黃彥超、朱峻源長庚大學電機系畢業,畢業就讀研究所,進行晶片設計相關研究。 就業於聯發科技,進行數位IC設計、行動通訊系統晶片設計工作。 未上傳圖片
周詩涵、陳政昌、黃泓凱陳政昌校友長庚大學電機所畢業,周詩涵、黃泓凱校友長庚大學電機系畢業,畢業後就讀研究所,在學校分別進行再生能源電路系統晶片設計、記憶體測試晶片設計、IC晶片設計、先進半導體晶片技術問題解決等相關研究。 周詩涵校友就業於台積電,進行晶片設計服務工作。陳政昌、黃泓凱校友就業於群聯電子,進行記憶體晶片設計、測試、佈局、電腦輔助設計相關工作。 未上傳圖片
高萱玲、吳詣泓高萱玲、吳詣泓校友均畢業於長庚大學電機系,在學校成績以及社團參與都非常活耀。 高萱玲校友任教於長庚電子、吳詣泓校友創業威朋大數據。 未上傳圖片
蘇昱任、黃珮民、陳重瑜黃珮民校友長庚大學電機所畢業,蘇昱任、陳重瑜校友長庚大學電機系畢業,畢業後就讀研究所,在學校分別進行生醫電子系統應用設計、穿戴式裝置設計與應用、行動通訊網路等相關研究。 蘇昱任、黃珮民校友就業於廣達電腦,進行雲端伺服器、筆記型電腦系統設計相關工作。陳重瑜校友就業於廣達電腦,進行多媒體網路通訊相關工作。 未上傳圖片
隋佳良、李旭民、張嘉岷李旭民校友畢業於長庚大學電機系,隋佳良、張嘉岷校友畢業於長庚大學電機系、電機所,在學校分別進行晶片設計、電力控制相關研究。 李旭民、隋佳良校友就業於台塑企業,進行電力能源管理相關工作,張嘉岷校友就業於台灣電力公司,並同時在長庚大學電機所進行博士班修業。 |
未上傳圖片
游皓婷2006年6月畢業於國立豐原高中。高中時期對數理課程較感興趣,復以喜歡高雄溫暖的環境,而選擇就讀國立高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大學時期,熱心參與系上事務和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系上師長親筆推薦錄取研究所碩士班及工作的公司。 2012年9月加入世界知名半導體公司—恩智浦半導體,擔任失效分析工程師協助公司開發新產品並為產品品質把關。在工作上,因與各部門合作密切,對於團隊合作及溝通協調的重要性有深刻的體會,而這樣的態度正是過去系上一直對學生培育的重點之一,也因此對於系上師長當年之教導深懷感激。 未上傳圖片
陳詣翰2013年7月畢業於本系碩士班。碩士班與大學時期參加系上的系網小組,學習網站架設和系統規劃。碩士班時期進行機器人、平行運算和演化式運算等相關研究,對於邏輯思考與程式撰寫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之後,參與大學生Ustar計畫,並進入了創業接案工作室的行列。 2014~2018年間,擔任雷瓦迪恩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利用於大學和碩士班期間習得之軟體,與客戶協商溝通,製作出客制化專屬系統,解決客戶問題。 2018年起,前往國立高雄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擔任專案經理,認識並處理學校大型計畫的規劃與政府機關單位的相關行政流程,透過先前職場經驗加強中心與校外廠商的聯絡與合作。 未上傳圖片
王高義2005年9月進入本系大學部就讀。大學一年級起,即加入教授實驗室,藉由所學開始協助建立系上及校內各處室之網站、資訊系統,並持續學習與累積相關軟體設計經驗。大學二年級起,加入另一教授實驗團隊,開始學習硬體與後端測試相關技術。2009年9月直升本系研究所,期間參與多起產學合作、共同開發案與期刊論文發表。 就學期間,曾與多位學弟組成團隊共同接案,範圍包含美工設計、網頁建置、資料庫管理、資訊管理系統。2012年9月退伍,隨即成立個人工作室。 |
我的學系 |
長庚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國立高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
多元能力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2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10%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3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3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3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3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