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
亞洲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
---|---|---|
所屬學群 |
醫藥衛生學群
跨
遊憩運動學群
運動保健學類 |
醫藥衛生學群
物理治療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本系成立於民國80年,為國內相關專業領域之重鎮,師資陣容堅強,研究與實務硬體設備完善,課程結構完整,理論與實務兼備,提供國內外多重學習管道與專業實習機會,培養實務工作經驗,與就業場域無縫接軌,畢業後系友表現深受肯定。學生具運動防護及體適能指導專業證照應考資格,另有碩士班可繼續鑽研學術與實務研究。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
學科意涵 |
運動保健學系為結合運動科學與保健醫學之理念,培養運動防護、健康促進、運動與健身指導之專業人才,以維護運動員及一般大眾之健康與運動安全,以期達成政府發展全民運動之目標及國家長期發展體育之需求。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
學習方法 |
![]() 課堂講授:由教師講解課程內容,釐清觀念。 ![]() 團隊學習:分組討論與操作,學習團隊合作與交流。 ![]() 實作教學:透過實際實驗與實務操作,讓同學具備專業技術與能力。 ![]() 創新實踐:透過設計思考與創意發想,搭配高教深耕等計畫執行,在創新服務與教學實踐中持續精進學習成效 ![]() 實務實習:兩年的校內外甚至國外的實習結合理論與實務,培養專業職能。 |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批判思考、終身學習的能力 圖解:運動傷害防護結合服務學習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以物理治療專業來進行健康促進與提供諮詢的能力 圖解:馬拉松貼紮教學課程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物理治療篩檢與評估的能力 圖解:脊柱側彎篩檢與評估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實證醫學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圖解:物理治療所校外參訪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終身學習及國際接軌的能力 圖解:李信達院長發明下肢肌力訓練機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資料準備中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建議對物理治療有興趣的同學,可在高中時期累積以下各種經驗,從中培養相關基本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為體育與運動專業領域之一,傳統體育科系主要著重在體育與運動技術之教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系或運動醫學系在健康醫學理論部份的比重會比較高,本系則以運動科學與健康醫學相互結合,以運動防護及健康體適能專業知能為主要發展方向。 |
物理治療專業領域包括-神經物理治療、骨科物理治療、心肺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老人物理治療、運動傷害、科技輔具等,而職能治療包含生理疾病職能治療、精神疾病職能治療、小兒疾病職能治療三個領域。物理治療用運動或聲、光、電、熱、水等儀器作為治療方式或媒介; 職能治療則是運用目的性、功能性的活動達到治療的目的,評估重點為病人生活中的精細動作、感覺統合等。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運動防護員與物理治療師的差異在主要工作場域與服務之客群,物理治療師以醫院或診所為主要工作職場,服務客群以病人為大宗,運動防護員則是以提供運動員各項健康照護與運動傷害防護為主,工作場域以學校,運動賽會,運動球團為主。 |
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不少人以為物理治療等同於按摩,事實上,按摩僅是物理治療其中一項治療方法,真正精髓是產出治療計畫背後的邏輯,這些計畫看似簡單,但其實都是經過物理治療師一番的深思熟慮。畢業後也不一定要留在醫院發展,自行開業、輔具設計、隨隊物理治療師、或從事長期照護都是可能的職涯選項。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課程內容包含多項術科課程,與一般體育科系不同之處是本系的術科課程對運動技術能力的要求比較不嚴格,比較強調學生應具備基本的運動能力,對各運動項目之動作特性與體能要求有所了解,才能提供運動者符合專項需求的服務。 |
物理治療不是只有"熱敷、電療、拉腰、拉脖子、超音波"這些儀器治療這麼簡單.真正的物理治療包含了"骨科物理治療/神經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心肺物理治療/及科技輔具",藉由檢查、評估、鑑別、制訂治療計畫、來改善或恢復人體動作功能,以達到治療或預防受傷、緩解疼痛症狀、運動能力的最大化。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系近年來除原有之運動防護與健康體適能指導兩大領域之外,透過課程模組的規劃,培養學生具備更多元的專業能力,如肌力與體能訓練、傳統整復、以及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等領域之增能課程,以符合社會發展與需求,有效提高學生就業機會。同時提供許多海外實習機會,如美國、芬蘭、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增加國際視野與競爭力。 |
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智慧輔具與復健科技研發中心」凝聚本院各系教師之專業醫學及健康知識,並依此分領域(小兒產品開發組、神經與精神復健開發組、肌骨復健產品開發組、視光理療產品開發組、聽語治療產品開發組)整合研發小組設計具實質醫療效益之產品,未來學生就讀本校物理治療學系之學生將有機會參與中心產品研發團隊,學以致用。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
亞洲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運動傷害防護學本課程從各身體部位之結構特性了解運動場上各種力量型態,並從認識運動傷害的發生機轉、傷害發生後的症狀表現,連結曾經學習過的急救學,了解急救處理應注意事項,並作為後續運動治療學、運動貼紮等相關課程之基礎課程。 ![]() 阻力訓練理論與實務
使學生了解重量訓練的基本原理,各特殊族群的重量訓練之原則與指導要領,不同器材之運用與計畫擬訂。 ![]() 傳統整復推拿全身調理手法結合傳統經絡理論與徒手保健手法,透過實際操作指導學生學習整復推拿之各種技術,以及對身體各部位之使用時機。學生依循課程模組修習相關課程,可取得勞動部傳統整復推拿技術士之報考資格。 ![]() 運動保健實習運動防護組透過校內運動防護中心、運動團隊及校外實習據點的實務學習,累積實務經驗並學習隨隊防護員工作,同時也會安排支援賽會防護員工作。強化SOAP評估紀錄能力以及各部位傷害處理與管理能力。 ![]() 運動保健實習健康體適能組實習場域包含校內體適能中心、校外之國民運動中心、健身工作室、物理治療與整復診所及社區高齡者運動指導,藉此培養學生具備體適能與健康促進專業知識及實務能力,透過相關職場的實務學習,深化專業技能與培育就業的態度。 |
![]() 科技輔具
了解科技輔具在上、下肢裝具、行動輔具、義肢、無障礙環境、環境控制與殘障運動方面之運用,讓實物操作演練或是實地參訪。 圖解:扁平足鞋墊製作 ![]() 運動傷害評估與科技應用藉由服務學習帶給學生正向的學習經驗,促進學生應用所學之運動防護相關專業知識及真實運動選手情境,反思學習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社會與公民責任、服務技能及個人發展。 圖解:運動場邊傷害防護 ![]() 兒童發展評估學
學生瞭解兒童發展的相關概念與理論以及兒童在各面向行為的發展,包括身體動作、認知、語言溝通、社會行為與情緒等,並討論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包括疾病與環境等 ![]() 表面解剖學結合3D人體模型軟體及彩繪標記,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找到相對應的解剖構造 圖解:觸診實做 ![]() 運動生理學
運動心肺功能主要是定量評估下列幾個因素: 圖解:運動心肺功能測試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
亞洲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資料準備中 |
|
系友生涯 |
![]() 圖解:壺鈴訓練動作示範 版權:黃奕銘
黃奕銘畢業後擔任健身教練與教育訓練工作,完成博士後研究與大學教職後,觀察市場發展需求,以擁有自我品牌的健身房為目標,於2013年在高雄市經營健身工作室並陸續擴店,並以開設與教授運動保健相關課程為職志,同時導入專業證照培訓課程,除健身運動指導外,更強調肌筋膜放鬆重要性,持續培育健身教練之專業知能。 現職:Optimum Kinetics 創辦人、社團法人台灣運動保健協會秘書長 經歷: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訪問學者、長庚大學復健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慈濟技術學院體育組助理教授、健身工廠教育訓練部經理 ![]() 圖解:功能按摩與運動現場指導 版權:林昕緯
林昕緯為重度視障者,以亞帕運的優異成績經運動績優甄審進入本系,在學期間展現堅強的毅力與上進心,克服學業與實務學習上之重重難關,習得傳統整復推拿與健身運動指導之專業,畢業後創立工作室,提供功能按摩與運動指導服務,建立對於運動、傷害預防及健康理療之品牌。對身心障礙人士運動保健觀念與實踐之推動不遺餘力。 現職:Body Door保健調理中心創辦人 經歷:2010廣州亞洲帕拉運動會游泳項目四金三破大會紀錄、愛盲學院核心肌力團體課程教練 ![]() 圖解:企業員工講座進行動作示範 版權:王明田
王明田本系在運動健康指導產業最資深的系友之一,長期在健身俱樂部、私人舞蹈教室、運動中心、私人企業、社區大學進行有氧、瑜珈、健身、運動等運動課程推廣。並於2015年開始與舒活才藝教育中心之合作,於桃竹苗成立7家區域型健身俱樂部,希望能將運動的益處推廣給當地居民,提供更容易參與運動而獲得健康生活的管道。 現職:舒活才藝行銷有限公司監事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培訓協會講師、臺北市松山區社區大學講師、教育部體育署 國民體適能、「初級與中級」指導員檢定考官(2012-) 經歷:GO GYM高勁健身俱樂部、新五泰國民運動中心、士林運動中心、極限健身中心蘆洲店、B Gym健身俱樂部蘆洲旗艦店 ![]() 圖解:高齡者阻力訓練個人運動指導 版權:同柔敏
同柔敏畢業於本系學士班與碩士班,為本系在中高齡者運動指導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系友,在學期間即參與社區運動保健班相關計畫之推動,在團體課程與運動指導有多年的實務經驗。配合政府預防失能與延緩老化相關政策,高齡運動指導人才需求漸增,自行創業成立工作室,在台南與桃園的社區高齡運動班相當活躍且教學經驗豐富。 現職:美佑安平身障、護理之家-東區日間照顧中心運動指導員、臺南市基督教好朋友全人關懷協會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老師 經歷:台南東區長照2.0巷弄長照站(有德/大福/美佑)運動指導員、聯新國際醫院(壢新醫院)高齡防跌班運動教練/尊爵健康管理中心運動管理師 ![]() 版權:王偲潔
王偲潔深知健康不能完全假別人之手,故致力運動防護教育推動。期盼藉由教導學生運動員自我覺察、了解身體能力、強化健康管理,懂得於活動時自我保護,避免在比賽或訓練過程中導致運動傷害,並學會運動防護的基本原則,化被動為主動進行事前預防,有效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獲得最根本的運動傷害自我防護機制。 深耕校園運動防護第一人、為國內最資深基層運動防護實務工作者,於大學畢業後便投入基層運動員之運動防護照護工作。 現職: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專任運動防護員 經歷: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理事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我的學系 |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
亞洲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
---|---|---|
多元能力 |
資料準備中 |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
性格特質 |
資料準備中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2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2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