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慈濟大學 傳播學系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
| 所屬學群 |
大眾傳播學群
大眾傳播學類 |
大眾傳播學群
大眾傳播學類 |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 學系特色 |
有完善的媒體部門作為教學資源 |
((( 傳播內容的設計師與創造者 ))) |
| 學科意涵 |
傳播學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研究人類溝通與傳播的行為以及文化內涵。主要包含兩大領域:人際傳播 以及媒介傳播。人際傳播涉及文化理解、符號運用、口語表達 的學習,媒介傳播則包括各種媒介內容產製的能力訓練。 下載詳細資料 |
本系在學習傳播相關理論與實務,利用文字、聲音、影像各種媒介的包裝、組合、設計,編纂成有意義的訊息(message),並將其傳遞給目標人群,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包括文字、聲音與影像的表達、收集、各種數位編輯工具,與不同媒體特性、製作工序、趨勢,也包括對傳播中或結束後的反應做評估與設計。 |
| 學習方法 |
參與觀察法:訓練學生參與社區、觀察社區並且紀錄社區的能力。
統計分析:運用統計工具分析各類資料(庫)、進行資料擷取、比較、解讀與運用。
心智圖分析法:利用圖像思考、腦力激盪,訓練學生思考化繁為簡、掌握問題本質與行動順序的能力。
個案分析: 針對國內外實務個案,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分析解決問題、溝通協調的能力。
團隊學習: 學生集體性學習,指導老師從旁協助,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啟發與共同進步。 |
> 講授與討論:理論介紹、案例分析、實務研析與討論> 專案設計:行銷、數據、新聞與生活資訊等專案設計 > 工具學習:圖文編輯、影音剪輯與數據分析等軟硬體學習
> 媒體實習與實務:淡江電視台、淡江之聲廣播電台、淡江影像藝術工坊(暗房)、淡江網路新聞報
> 整合學習與成果展演:畢業製作與展演、校園大型活動現場轉播、攝影展(顯影季)等
> 業界資源:業師授課、專題演講、專家評析、媒體參訪、實習機會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積極培養資料蒐集分析能力、媒體製作能力、表逹與溝通能力
|
建議同學積極表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程度、對各項科技趨勢的興趣、關心人類行為(包括語言/非語言行為)的改變、如果你的數理科表現很棒,也適合來讀大傳系,練習如何將艱深的科學知識表達成一班人可以理解、接受的訊息。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傳播學可以提供所有學門傳播與溝通的場域。傳播學從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人類學等汲取理論養分,可以藉此發展學術研究,例如政治傳播、民意調查,文化研究等。在應用層面上,傳播實務工作者,消化吸收各種學門的知識與訊息之後,經由傳播平台予以傳布,新聞節目、戲劇節目、科普知識、紀錄片以及社群媒體等各類媒介內容是傳播工作者的成果展現。
|
本系強調跨媒體學習,因此開設廣播、電視、新聞、攝影、數位工具、廣告、設計、行銷、創意開發等不同課程。本系也強調【跨領域學習】,為拓展學生跨領域的知識視野,學生在專業課程之外,選擇本校文、理、 工、商、管理、國際事務、外語等其他院系開設的課程修讀,皆計入畢業學分,以鼓勵學生建立跨領域的專業與人脈,提昇專業領域的範圍與能力。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一般而言,多被認為畢業後會擔任媒體傳播相關產業。事實上,根據校友流向調查,確實有超過一半的畢業校友從事傳播事業,包括主播、記者、編輯、攝影、導播、企畫、廣告、公關、行銷專員等。但本系出路廣泛,並不僅限於傳播媒體業,校友也可以從事教師、公職、研究員等,依校友志向而定。 |
> 本系畢業生就業方向寬廣,包含影視音、新聞、廣告行銷、娛樂、運動、科技等產業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外界常以為傳播學系的學生,就是整天拿著相機或者攝影機外拍。其實,外拍是行動,是完整企畫的執行,能夠外拍代表學生已有相當的基礎素養。本系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訓練學生嫻熟傳播技能外,更具備基本媒介素養,產製有創意且成熟合宜的媒介內容。 |
> 活潑外向的你,冷靜觀察人群的你,都希望在這裡見到你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現有專用的多媒體實驗室以及緊密合作的校級實習廣播電台;並與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建教合作,共同指導學生製作節目並在該台播放;本系也與慈濟關渡人文志業中心媒體部門【如大愛電視台、慈濟廣播部、中文期刊部及經典雜誌】及公共電視台,在見習與實習課程上也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本系教師教學外也積極鼓勵並帶領學生發揮所學,參與協助社區 |
> 本校為綜合型大學,另有商管、外語、國際事務、理工、教育、AI創智等學院,有利同學跨領域學習 |
| 我的學系 |
慈濟大學 傳播學系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實習
1.實地了解傳播相關工作場所需要的技能;
畢業製作本課企圖提供學生一個將個人能力應用於業界實務的機會。學生可發揮在傳播學系所學之理論與製作能力,創造出具代表性的畢業作品。畢製展可透過產業合作,提升學生的企劃、執行、溝通、團隊合作、製作行銷等就業能力。
媒介素養
1.幫助學習者發展洞察媒體本質的認知與批判(或思辨思考技巧。
廣告學概論本課程系統性地探討廣告環境面、管理面、策略面、創意面等不同面向的理論與應用,利用國內外廣告案例與生活所聞來解釋與應用廣告及行銷之學理,藉以提升同學對廣告及行銷相關議題的興趣,並培養同學分析、企劃與解決廣告行銷問題的能力。 未上傳圖片 靜態影像製作從攝影歷史發展的脈胳到近代光學成像, 實際的操作是課程的重點, 有針孔、光學、光圈及快門的活用,景深的控制及美學的運用,以及數 |
影視專案製作從影視專案企劃開始,分析影視各種類型專案的企劃方法,並學習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收集資訊,及如何進行專案之前製作業、撰寫劇本、製作團隊、人力協調與分工。讓學生成為主動、獨立學習者,並應用所學整合知識與經驗。
攝影:基礎與進階基礎攝影、專業攝影、報導攝影
電視新聞節目實務
本課程在培養電視新聞製作人才,定期製作「淡江新聞」,訓練同學影視製作的專業知識、技術及態度,深入瞭解各地區文化與活動,並將觸角延伸至公民新聞及數位敘事報導,走出校園,關懷弱勢與公共議題。 廣播節目製作實務
課程目標為培養聲音產業人才,課程實作輔以淡江之聲廣播電臺運作管理,培養同學具備聲音作品之企劃發想、執行製作、採訪編輯、播報主持之實務能力。除內容製作,專案策畫執行、媒體管理與行銷合作,皆為實作特色。 |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 我的學系 |
慈濟大學 傳播學系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林亦庭學習經驗:高中時開始了解傳播科系,因此積極參加相關社團、各式營隊,選擇大學時,決定以系所為主,最後就讀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大學時期除了學習系上課程,也額外修習廣電學程,另外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累積表演、口語表達的經驗,更成為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獎助生,畢業前已得到工作機會 職業經驗:2016年畢業後進入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新聞部工作,從執行製作開始做起,主要負責後製工作:剪帶及製作新聞圖卡,培養新聞敏銳度,掌握各地大小事,遇上大事件發生,也有相當的應變能力。兩年後成為記者,晉升為新聞前線人員。
徐文鴻學習經驗:高中求學時第一次接觸到記者,終於在大學時考上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在這裡體驗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專業傳播人,也透過暑假見習實際體驗,更加確定進入媒體的志向,充實的生活讓時間飛逝,轉眼間真的成為了一位傳播工作者。 職業經驗:2014年,懵懵懂懂的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第一份工作很幸運的進入YAHOO合作公司新知傳媒,擔任網路新聞編輯,主要是協助YAHOO新聞版面的露出,兩年後晉升組內副組長,隨後有調往新聞App接任組長一職。
顏松柏學習經驗:於石碇高中畢業後選擇就讀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大一選修靜態攝影課程後逐漸喜歡上了拍照,在大二及大三分別選修了新聞、暗房攝影學,大四上學期申請到經典雜誌攝影部門實習,跟著雜誌資深攝影到各地採訪,到現場觀摩學習,不論是攝影技術或概念邏輯都有所提升 職業經驗:2016年畢業後到經典雜誌擔任攝影師,負責雜誌專題採訪拍攝,以及外稿的版面編輯,曾有三次被派到國外採訪的經驗。。這份工作不但能在工作中展現自己的熱情並發揮所學,更能透過挑戰不一樣的任務增加自己的視野。
潘信安潘信安導演(傳播系友,作品公視紀實─《 雙面曹里歐》今年入圍第57屆金鐘獎一般節目類攝影獎) 潘信安導演(傳播系友,作品公視紀實─《 雙面曹里歐》今年入圍第57屆金鐘獎一般節目類攝影獎) |
曹世綸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4屆、現為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行銷長兼台灣區總裁。曾返回母校教授「公共關係概論與實務」課程,與學弟妹分享國際高度的實戰經驗,2020年獲選大眾傳播學系第5屆理事及第8屆傑出系友,2022年當選本校「淡江菁英」金鷹獎,獲選為傑出校友。 曹世綸的職業生涯從廣告行銷人出發,之後透過積極主動接觸科技類客戶,及自我進修相關課程而跨入科技產業。在SEMI的工作上,秉持傳播人精神,跨界整合,發揮長才,在國內積極佈局人才培育、將台灣半導體實力帶向全世界,為半導體業創造更多更大的機會。
李建興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10屆,從事新聞記者工作20餘年,現為【遠見雜誌】總編輯,亦在本系教授「新聞學」。 在新聞媒體環境日愈艱難的今日,李建興仍秉持著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的初心,堅守在記者的工作崗位上,持續撰寫及帶動引領社會改變的報導,為台灣這片土地奉獻心力。
楊雅喆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8屆,退伍後曾擔任廣告公司企劃撰稿員、動畫編劇家等工作。現為導演/編劇,2017年以《血觀音》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楊雅喆長期關懷社會議題,善於觀察小人物、領悟人性,他從事編劇、導演多年,作品範疇多樣,包含舞台劇、單元劇、連續劇、紀錄片及電影。
謝馨慧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5屆,現為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 謝馨慧剛進大傳產業時,意識到起薪低人一截,但深信畢業後的十年才是關鍵,約在第十二、三年時,她當上總經理一職。她認為每個人走的路都不同、環境也不同,只要確定方向是清楚的,接下來就是事情來就一個個去解決。
張正芬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屆,前三立資深副總兼發言人,被人稱為「華劇行銷教母」,也是《天下第一味》、《命中注定我愛你》、《犀利人妻》、《我的自由年代》金鐘獎節目行銷獎得主。現於本系教授畢業製作與展演課程。 張正芬曾在廣播電台播報新聞、錄製廣播節目,順著自己的喜歡的事情與興趣,喜愛「Mac Touch」麥金塔電腦,畢業後主動爭取到蘋果電腦上班的機會。在中國時報工作期間為該公司舉辦過各類型的活動,如《時報廣告金像獎》、《時報廣告金讀獎》、《時報廣告營》及《龍行奧運》等。 |
我的學系 |
慈濟大學 傳播學系 |
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同時多工:能同時接收多個訊息,切換心力在不同的訊息組合。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肢體力量與協調:能使肢體快速連續彎曲、伸展或扭轉,呈現力量與平衡,做出跳躍、衝刺、投擲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運作分析:分析特定需求並規劃合適的運作流程,運用技術調整、組裝、設定設備,讓設備及系統正常運作。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機械操作:能監控設備或系統,按程序運行、排除故障,且能進行修繕、更換零件,檢測產製成果的品質。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
性格特質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3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