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比較清單
資料更新時間:2025/9/2 下午 04:25:43
學系特色
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提供學生入學後延後分流的彈性,透過導師制度與核心課程引導,先廣泛探索各領域,再依興趣選擇專長。課程強調跨院學習與專題實作,師資涵蓋人文、社會、理工及科技領域。校內資源完善,包括研究中心、創客空間與海外交換。畢業時可獲專長註記,兼具跨域整合與專業深度,無論升學或就業都具備高度競爭力。
學科意涵
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強調跨領域整合與自主探索。不同於傳統系所直接限於單一學科,本學程讓學生先接觸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工程、教育及資訊等多元領域,再依興趣逐步聚焦。學生將學習到跨域課程設計、問題導向研究、專題實作及自主學習規劃等核心能力。不僅強調專業知識的基礎建構,更著重整合與應用,使學生具備廣博視野及跨領域思維。
學習方法
學生可依個人興趣跨院修課,從人文、社會、理工到資訊等多元領域,累積多樣化的知識基礎,並學習如何整合不同學科的觀點。
圖解:跨領域選課內涵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專題研究與實作課程設計以問題導向為核心,學生需觀察現實問題、提出研究假設並完成專題成果,培養分析思考、創新設計與實務應用的能力。
圖解:專題研究與實作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學生能自主規劃學習方向,依需求選修課程或規劃研究,搭配導師指導,培養自律、規劃能力與持續探索精神。
圖解:未來大學圖書館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透過小組討論與跨領域專題合作,學生能練習溝通表達、任務分工與知識整合,強化團隊協作及跨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解:小組專題討論畫面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學程結合產學合作與全學期實習,讓學生能在真實場域中運用所學,累積專業經驗並銜接職涯發展。
圖解:企業實習合影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為了銜接「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所強調的跨域學習與自主探索,高中生可從日常培養以下習慣與方向。首先,嘗試跨領域閱讀與學習,例如同時關注自然科學與社會議題,養成從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其次,可進行持續性的專題或小型研究計畫,無論是科展、社會觀察或社團活動,皆能訓練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再者,建議養成自主規劃讀書與生活的習慣,設定短期與長期目標,逐步檢視進度,以培養自律與學習規劃力。同時,多參與團隊合作活動,如社團、服務學習或競賽,累積與他人協作、溝通及整合的經驗。最後,可利用寒暑假參與營隊、志工或實習性質的活動,提早體驗不同領域的應用情境。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常與「學院學士班」或「跨領域學程」混淆。不同於學院學士班僅限於該院領域,本學程可跨全校修課,選擇更自由;也不同於跨領域學程僅是附屬選修,本學程本身即為主修學位,畢業證書註記專長,更具完整性與彈性。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高中生常以為「全校不分系」只是為未確定志向的學生設計,覺得若進入後迷惘難辨出路。事實上,不分系學程核心在於培養具有跨領域整合能力與問題導向實作能力的人才,學生依興趣規劃學習路徑,透過專題與實作找到熱情與專長,因此畢業出路廣泛且具競爭力。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高中生常誤以為「全校不分系」只是自由選課、沒有明確方向。事實上,本學程有完整核心課程與導師制度,並透過問題導向專題、自主學習計畫與跨院修課,引導學生逐步探索興趣並培養跨域整合能力,因此不是漫無目標,而是更具彈性與深度的學習歷程。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無
特色課程
跨域探索專題
鼓勵學生跨越人文、科技、教育領域,主動挑選議題進行小組研究,專題成果具深度且具跨域分析與創新能力培養。
圖解:課堂學習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智慧學習導論
強調 AI 與科技工具應用學習,如生成式 AI (ChatGPT、AI 繪圖)、STEAM 整合等,訓練資訊科技素養與創新解題能力。
圖解:AI授課模擬與評估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自主學習計畫
學生自行規劃學習主題與方向,由導師協助監督進度,培養高自律、目標導向與終身學習態度。
圖解:電腦教室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議題導向工作坊
結合問題導向學習(PBL),透過工作坊形式操作、提出解決方案,如永續、教育科技議題,提升實作與團隊協作力。
圖解:PBL工作坊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全學期實習課程
安排校內外實習或產學合作,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應用跨域所學,累積職場經驗與實務能力。
圖解:企業合作
版權:未來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適合從事工作
-
儲備幹部
-
透過系統性的培訓與實務工作輪調,累積各項專業技能與管理經驗,適合投入人資、財金、廣告、客服、傳播、旅遊等領域,為未來晉升管理職做充分準備。
-
-
數據分析師
-
從事大量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並依據數據資料進行評估和預測的人員。運用資訊技術輔助分析,協助企業發展、解決問題、決策分析或策略規劃。
-
-
公關企劃人員
-
負責規劃與執行各類公關活動,透過有效溝通與媒體協調,建立並維護良好的品牌與公眾關係,工作內容涵蓋新聞稿撰寫、媒體資料整理、社群平台內容規劃與成效追蹤,同時協助籌劃活動流程、統籌資源安排,確保專案執行符合品牌策略與市場目標。
-
-
產品研發工程師
-
依據市場產品需求,進行產品的初始設計,並負責新產品製程的導入,並進行製程的檢測,以使新產品能夠穩定生產且符合相關標準之工作。
-
-
教材研發人員
-
根據教學原理與教學策略,研發適合學生學習所需的教材、教具與課程,包含科技輔具、數位教材開發等規劃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林冠宇校友個人照
版權:林冠宇校友提供
林冠宇
高中時參加數學與資訊競賽,累積了紮實的邏輯與運算基礎。進入全校不分系後,透過跨院修課同時選讀資料科學、心理學與設計課程,並積極投入人工智慧專題小組,學會結合統計方法與人類行為觀察進行研究。這段探索讓她逐漸明確自己的方向,即人機互動與使用者體驗設計,並在大三完成一份跨領域專題報告,奠定研究興趣。
畢業後進入新創公司擔任資料分析師,負責用戶行為數據研究與產品改進建議,展現跨域能力。因在實務中表現優異,獲得公司支持赴美攻讀資訊碩士,期間於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返國後參與 AI 產品設計,協助改善教育科技平台介面與演算法,並獲業界肯定,被譽為結合數據與心理洞察的年輕專才。
圖解:黃士豪校友個人照
版權:黃士豪校友提供
黃士豪
高中時參與環境保護社團,對永續議題充滿熱情。大學就讀不分系後跨修環境科學、地理資訊系統與社會學,並在跨域專題中提出「社區綠能規劃」計畫,將科學知識與社區需求結合,展現實務導向的研究能力。
畢業後進入環境顧問公司,參與再生能源與社區環境規劃案。隨後進一步攻讀環境管理碩士,並協助地方政府推動綠能政策。他成功整合科學、政策與社區資源,獲頒青年永續發展貢獻獎,持續以專業投入社會與環境改善。
圖解:陳思涵校友個人照
版權:陳思涵校友提供
陳思涵
高中熱衷於美術與設計競賽,培養了豐富的創意思維。進入不分系後,她嘗試跨修教育學、數位科技與創意設計課程,並在跨域專題中以「教育科技創新設計」為主題,開發互動式學習教材。透過導師制度,她逐步找到興趣方向,並在大三時赴國際交流,學習教育創新與科技應用,深化了結合設計與教育的跨域專長。
畢業後加入教育科技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專責數位教材與互動平台的開發。她結合設計美感與教育理念,開發出的產品受到學校與企業合作單位的廣泛使用。作品更獲得國際創新設計獎肯定,提升了公司在教育科技領域的能見度。她持續推動科技融入學習的創新應用,成為跨域設計與教育科技領域的新銳人才。
圖解:趙雅婷校友個人照
版權:趙雅婷校友提供
趙雅婷
高中喜愛外語與文化交流活動。進入不分系後,跨修外語、國際關係與企業管理課程,並於大三赴歐洲交換,拓展全球視野。她完成「國際志工與文化交流」專題,展現結合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理解的專長。
畢業後進入跨國企業,擔任國際行銷專員,負責市場研究與跨國團隊合作。憑藉優異語言能力與跨文化溝通力,成功推動多項國際專案,並受派駐海外,成為企業全球布局的重要推手。她展現出跨域教育帶來的多元職涯競爭力。
圖解:黃婉柔校友個人照
版權:黃婉柔校友提供
黃婉柔
高中熱衷辯論與服務性社團,對公共議題關心。就讀不分系後跨修法律、政治學與公共政策,並完成「青年政策建議」專題計畫。透過導師指導與跨領域訓練,他養成多角度思考與議題分析能力,確認了未來從事政策研究與社會改革的方向。
畢業後進入非營利組織,專注教育公平與青年參與計畫,累積第一線倡議與專案管理經驗。後加入智庫,進行教育政策與青年議題研究,多次受邀提供政府建言,研究成果推動多項政策修訂,展現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力。
多元能力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性格特質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