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組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
---|---|---|
所屬學群 |
文史哲學群
跨
教育學群
華語文教育學類 |
教育學群
成人教育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華語文教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組旨在培育以華語為第二語言之教學師資、國際華語文教育事務人才、語言教學與數位科技應用人才及華語文教學、文化及語言應用等研究領域專才。課程含語言、文化、教學等領域,學生畢業後可投入國際華語文教育、語言教育與數位科技、編輯、翻譯等就業市場外,更可攻讀本系研究所,培養學術發展能量。 |
引領社會思潮‧創新成人學習:本系為跨領域與整合型學系,運用創新的學習與傳播策略以推動成人學習的活動與方案,使成人面對多元混沌的社會與高壓焦慮的內在時,能夠培養自我與群體的轉化力、創新力、組織力與整合力。 |
學科意涵 |
華語文教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組結合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中國文化、華人文化、國際教育、華語文教育等專業領域,培養對外華語教育產業人才。 |
泛指學校以外的教育活動,通常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並列為教育的三大領域。確切的說,社會教育係指學校教育以外,以全民為對象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包括非正規與非正式教育兩部分。社會教育工作內涵包括成人教育、家庭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大眾科技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圖書館教育、博物館教育及視聽教育….等。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1.理論的學習:使學生能對華語文各面向的相關理論,如:語言、文化、學習、教學等,具備全面性的完整概念。 未上傳圖片 2.合作學習:各種相關的教學法的學習,探究在華語文教學的應用 未上傳圖片 3.實務學習:結合理論與應用,實際執行華語文教學或相關工作的實務學習 |
未上傳圖片 討論法:老師上課時會提供同學時間,讓彼此能互相討論、碰撞想法來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培養溝通、應對的能力。 未上傳圖片 團體合作:課程多以分組報告為給分項目,讓同學能在與同儕一同完成報告的過程中學習更多團體合作的技巧。 未上傳圖片 媒體融入教學:教師上課教材多佐以各式新聞、廣告影片為輔助,使教學內容不顯枯燥,部分課程亦會鼓勵學生多以數位影片或素材呈現作業內容。 未上傳圖片 專題研究:大多課程會以從期初至期末連貫做出一個完整的專題或企畫為主軸,非以蜻蜓點水式的帶過課程所學,希望學生能將課程內容融會貫通並對自己想研究的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1.鞏固中英語能力 |
本系的選才理念由人文關懷出發,選取具有社會責任及文化使命感特質的學生。期待能招募時時關切各樣的社會問題並藉由終身學習的歷程,以創新多元的方式因應變化快速的時代的學生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華語文教學系以培養對外華語教學人才為主,重視學生本國語文與文化之基本內涵外,以外語習得之概念培養學生語言教學及對外華語教學知識內涵、與研發應用。 |
教育系:教育系以為培養學校教育體系之學生優先,本系主要核心則為學校以外的成人、非正規教育為主。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1.只能當語言課程的華語教師 |
社會教育乃泛指學校以外之教育活動,故本系雖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所屬,教職仍並非畢業學生之第一選擇,更不是專門培育社會科教師的系所。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1.學習內容:以為會講中文就可以教中文 |
社會教育涵蓋領域甚廣,故本系所學含括甚多面相,為求培養全方面之人才,不建議同學為了單純某面向之課程而放棄修習本系其他課程之機會,於學習單一領域的課程時建議能多了解其他領域所學,除了觸類旁通之外,也可累積更多的基礎面對亦趨多元化的社會。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系教授學生語言本體與習得知識、華語教學知能、華人文化、文學涵養等基礎能力,進一步結合臺師大IB國際教師學分學程及本系IB專業華語文教育領域,透過既有課程涵蓋之四大面向:語言、文化、教學與學習者,融入IB教育哲學與教學實務等相關要件,獨步全臺打造具備專業競爭力及寬廣國際移動力的國際華語教育專才。 |
因應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社會教育係屬國家未來發展越來越重要的一環,本系旨在培養各方面皆有基礎且能隨興趣專精發展的人才,雖不像某些科系有明確對應的單一就業方向,但本系畢業生更能在多元且變換快速的潮流中的找到自己心儀並可應用所學的出路。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組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多媒體與華語教學課程使學生瞭解如何將資訊科技融入華語文教學,並認識多媒體工具與創造學習環境。學生將學習:(1)多媒體與華語教學概論、(2)多媒體融入華語文教學之內涵、(3)教學設計與課程規劃、(4)多媒體教材製作、(5)常用軟體與網站資源。 未上傳圖片 華語文教學實務課程介紹國內外的華語教學情況、教學方法、教材設計方法、課程進行要求,引導學生針對不同主題進行教學或教材設計、教案編寫、課堂活動、課室管理等並安排學生對外籍學習者進行教學實習。 未上傳圖片 國際華語文教育在全球化產生的多語環境現象下,了解華語在國際教育中作為全球語言的明確定義,基於能得到世界各國官方的認可為基礎,以及不斷擴大的母語及非母語者使用的學習人數,在國際教育體系中,闡述華語成為全球性學習的語言政策裡的主要原則和實施要求。 未上傳圖片 華語正音與口語表達以全面瞭解規範化之華語語音系統、發現個人華語語音特色,並透過說明及練習,調整自身華語為規範化口音。包括華語語音教學及正音概念之探索,並以分組方式進行華語學習者語音之個案研究,以發現並整理其語音偏誤,協助正音。 |
![]() 社會教育概論本系學生之入門課程,旨在對於社會教育有整體的認識。介紹社會教育的源起發展、理論學說、政策法規、機構設施、需求調查、活動策劃、營運行銷…等。 圖解:帶領同學至各式社教機構參訪。 社區教育從社區空間覺知開始,引導了解社區的面向與型態,並體會生活周遭的祭祀圈、生活圈、文化圈、學習圈、創意圈,逐步導向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了解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以至於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建構等面向。 圖解:實際走訪社區,深入了解發展脈絡。 未上傳圖片 文化創意產業導論因是導論,以系統性及全面性的教導「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的基礎。含括:文化創意產業基本理論及發展脈絡;國內及世界各國目前發展的狀況:實務操作理論及概念,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案例的實際演練操作。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組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
林子敬◆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講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博士班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語言教育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100級 大學參與海外實習計畫和擔任營隊輔導員及華語教師,累積教學經驗。畢業後透過Fulbright前往美國大學任教,教學能力有顯著的提升外,更了解大學行政事務和課堂安排。讓我相信” I learn with students not I teach students.”。2013 年,為了實現海外求學的夢想,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成後回到母校繼續貢獻所學。 ![]()
陳敬佳◆現職美國杜克大學華語講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104級 ◆獲2018-2019年獲美國國務院獎學金計畫「Fulbright FLTA program」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文教師 ◆擔任Tutor ABC語言學習諮詢顧問(2017年~迄今)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換生(2016年9至12月) ◆擔任德國萊比錫孔子幼兒園華語教學助理(2016年1至7月) ◆南韓群山大學交換生(2014年6至9月)
陳思衛◆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應用語言學暨法語教學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100級 大學期間赴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一年,投入美國洛杉磯當地高中以及荷蘭中文學校實習。於海地服役期間,擔任台灣使館及技術團法語翻譯,參與外交部海地災後重建計畫。服役後,赴法國里昂高等政治學院修習國際發展。赴法學習後,赴布吉納法索擔任使館於當地醫療計畫之教育訓練顧問、法語翻譯,並開發中文課程,為期二年半。 返國後擔任臺師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專任助理,協助IB國際師資培育課程認證工作。 |
![]()
郭為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首屆畢業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 法國巴黎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前教育部長、 前我國駐法/荷代表、 前文建會主委(文化部部長)、 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
紀惠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 Valparaiso University音樂碩士。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2004年勵馨榮獲亞太NGO卓越獎、 2005年Changermakers Innovation Award 首獎, 2005年,個人榮獲 World of Children Awards—Kellogg's Child Development Award 與第五屆台灣企業獎最佳管理人獎項。 ![]()
吳宇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教系新聞組、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東森新聞記者、華視《莒光園地》主持人。現任東森新聞台新聞主播。 ![]()
劉梓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教系新聞組,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肄業 2003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父後七日》電影原著、 偶像劇《徵婚啟事》編劇統籌、 《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 |
我的學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組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4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