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
---|---|---|
所屬學群 |
教育學群
教育學類 |
教育學群
教育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108學年度起分雙專長組及永續發展教育組。大一課程著重奠定學生學習科學基礎能力,結合彈性的課程選擇,供學生探索自我學習方向。雙專長組大二前可依志向選擇本班設計的第一專長「心智、大腦與學習」或本院各系提供之第一專長學程;永續發展教育組需選擇第一專長為「永續發展教育」,培育解決人類與環境永續問題之環境管理者,及探討地球永續問題之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 |
本系主要目標在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中等學校師資、教育及學校行政人員與文教事業管理人員。學習內容含括教育理論與教育實務。本系教師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全球學科評比,本校「教育」類2022年為世界第25名。系友在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界的成就卓著,多位系友擔任過教育部長及校長外,亦在文教產業及教育新創團隊有亮眼表現。 |
學科意涵 |
「心智、大腦與學習」:利用認知發展、神經科學、以及教育等領域來深入了解人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奠基高層次思考力及研究能力,促使學生在具備腦與心智科學的基礎。 |
本系所稱教育學,包括教育系相關理論與教育實務,具體內容含教育基礎理論(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與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與政策之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之理論與實務等,此外,亦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理論,國際及比教育等課程內容應用。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講述教學法:課程涵蓋知識性的導論性課程,運用講述教學法給學生系統性的理解,有利於學生在未來選修其他課程時有理論基礎。 版權: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討論教學法:本班課程有多門專題探究課程,運用討論方式,達到課程目標。經由小組針對主題進行探討,以形成共識或尋求答案,能為團體成員所接受的意見,重視互動歷程。 圖解:舊建築再利用課程馬祖參訪之小組主題討論 版權: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問題學習法:由學生提出問題,經由與教師及同儕資料蒐集、研究、討論,加強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 圖解:城鄉環境分析課程學生向外籍講師提問 版權: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實驗實作:課程涵蓋腦科學與行為科學相關儀器設備之操作訓練,以及實際研究之設計與實施。 圖解:田調課程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空拍機 版權: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未上傳圖片 體驗學習:經由學生親自參與及體驗、實作,了解課程概念與實際運作的關係,藉由問題的解決、反思等達到學習的目標。 |
![]() 自主學習:以小組方式,探索議題,蒐集資料分析與設計解決方案,於期末以專題口頭發表與書面報告。 圖解:教育專題課程學生研究議題報告 版權:授課教師提供 ![]() 分組報告與討論:藉由分組的過程, 讓同學之間培養默契, 分工及團隊解決問題能力。 圖解:小組分組討論與報告 版權:授課教師提供 ![]() 參訪與實習:本系所特色課程是安排及輔導同學至教育現場、教育機構實地參觀或教育行政機關實習, 讓同學清楚瞭現場運作狀況。 圖解:參訪學校 版權:系所提供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著重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可利用高中自主學習課程,配養問題解決能力、資源運用的能力,能在計畫及成果、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展現研究(創作)動機、心路歷程及成果省思等。 |
1. 修習各領域的探究與實作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班為院學士班,學生有更多的彈性規劃自己想要專長。可以在128學分內,選修2個專長。學生較其他教育相關科系有更多的機會跨領域學習,自主規劃大學課程,而不受限於所考上的學系。 |
本系課程和相關科系課程相同處皆為強調教育的基本素養。其他相關科系可能側重教育領域中的心理輔導與諮商、特殊教育、幼兒教育、公民教育,本系則強調教育學理論基礎與實務的應用,對教育制度與實務、各級教育的研究、各國教育制度與比較有整體完整的認識。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就讀本班畢業就可以當老師。不行,就讀本班的學生,若對教職有興趣,可向本校師培中心提出申請,經徵選通過後才可修習教程。本校有幼教、小教、中等教育學程可考取。 |
「本系所畢業只能當老師?」本系畢業生除可擔任中學教師,也可至各級教育機關、文教產業、出版界、企業界擔任教育、行政、研發或培訓人員,若獲取博士學位還可至大學任教。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學教育就是要當老師 |
本系同學除學習教育理論及教育專業知能,也可針對個人興趣選修輔系或雙主修(如:心輔、國文、英文、公民、歷史、地理、華語、企管等學系)、修習學分學程(如:大數據資料與數位評量學分學程、財務金融學分學程、偏鄉優質教育學分學程等)增加各種專業知能,或是取得師資生資格後,修習教育學程,以考上正式老師為目標。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教育學院學士班為培育學生具有跨領域學習能力,於大二前可依志向選擇本院提供之第一專長,第二專長則可自由選擇本校任一科系提供之第二專長學程,以128學分畢業並完成雙專長的修習,並使學生具備跨領域能力與多元學習的機會;甲組學生可依據自己的志趣,任選教育學院院內各系分流,沒有名額限制,提供延後分流的機會。 |
有志擔任中學教師者,入學後需取得師資生身份並加修未來擬任教領域學科為輔系或雙主修,如:含國、英、數、史地、輔導等等,端看同學輔系雙主修所選擇科系。同學若尚未決定未來想任教的學科,本系是好的選擇。 |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 畢業專題本課程由學生依據專長取向選定指導教授,於大三起修習3個學期,畢業專題的形式可以為論文、計畫、成果作品...等形式。並於第三學期期末進行壁報或口頭公開成果發表。 圖解:教育學院學士班22級學生畢業發表 版權: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 國際化課程國際化課程以建構學生在永續發展教育上跨領域能力與國際化能力為目標,本課程將與國外的姐妹校相關科系共同開課,透過共同參與資源調查或社會永續課題解決的議題導向教學方式。 圖解:國際化課程架構 版權: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跨域實踐移地教學課程跨域實踐移地教學課程是透過實地學習之方式,讓同學深刻體驗理論與實務結合之應用層面,將學校課堂所學之理論,能夠在操作地點逐步實踐。 圖解:移地教學與國際化課程架構 版權: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
![]() 教育概論本課程為大一導論式的入門課程,旨在提供同學對教育專業的基本認識,以奠定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科目的能力。講授側重一般學校教育的相關範疇,期望學習者能從中了解教育的意義、目的、功能,熟悉當前重要的教育制度、政策問題,並洞察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圖解:授課教師課堂剪影 版權:教師助理提供 ![]() 服務學習大一教育服務隊為教育系同學專屬之暑期服務性營隊,結合本系之教育理論課程與教學實作,在「服務他人,成長自己」的大隊宗旨下,提供理論結合教學實務機會、提升同儕間之合作精神與能力、培養尊重多元差異與關懷弱勢同學的情懷,且透過與與偏鄉國中同學相處,實踐服務人群之情操與「教育愛」之精神。教育目的。 圖解:教育服務隊合照 版權:教服隊提供 ![]() 教育行政實務管理大三暑假為同學透過進入教育部(局/處)或學校,實際觀察教育職場現況,並從實習過程中重新學習教育理論與實務,實習不僅是為未來就業作準備,透過職場實地學習,除重新反芻該專業理論,該課程更是提供同學形塑專業知能與職能態度的關鍵之一。 圖解:學生前往教育部實習 版權:實習學生提供 ![]() 教育專題本課程其核心目標是為同學整合過去累積之知識與經驗,使同學統整運用過往所學的知識、情意與技能,讓同學有機會為其未來的就業或升學作試探與準備,具有轉銜的功能。本整合式課程期使同學能藉由專題執行與成果發表的方式,發展整合知識、規劃行動與表達溝通之綜合性能力,以達總整課程統整、轉銜與實踐的教育目的。 圖解:學生發表專題執行成果 版權:課堂助理提供 未上傳圖片 教學媒體與運用本課程在協助學生了解教學媒體設計理論與教學實務應用,透過實際製作的過程,熟悉教學媒體實務,讓學生在修習課程後能具備了解教育媒體設計的原理、原則及各種媒體的優缺點、透過小組討論和實作,具備製作教育媒體的能力,並具有發展媒體融入教學活動的能力、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特性及學科的概念特質,應用適當的教學媒體。 圖解:學生於課堂上發表意見 版權:課堂助理提供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 圖解:黃昆輝師 版權:教育學系所提供
黃昆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碩士、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教育學博士 臺灣「教育行政學」科學化的奠基者。 本系所碩士班畢業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國回母校擔任教育研究所所長、系主任。曾歷任台北市教育局局長、臺灣省教育廳廳長、內政部部長、陸委會主任委員、總統府秘書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行政職務。 ![]() 圖解:郭為藩師 版權:教育學系所提供
郭為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學士、教育研究所碩士、 法國巴黎大學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進修 本校畢業後赴法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回母校擔任教研所副教授、教授、所長及校長。曾歷任教育部常務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教育部部長、駐荷蘭、法國代表。 ![]() 圖解:吳清基師 版權:教育學系所提供
吳清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碩士、博士 臺灣教師在職進修完整體系及技職教育轉型的開創者。 本系所畢業後,擔任本系所教授。曾歷任教育部中教司長、技職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副市長及教育部長等職。現任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 圖解:黃政傑師 版權:教育學系所提供
黃政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碩士 美國邁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 臺灣課程與教學頂尖研究者。 本系所畢業後赴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回母校教研所擔任教授。曾歷任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高教司司長。國立臺南大學校長、明道大學及靜宜大學講座教授。 |
我的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 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
---|---|---|
多元能力 |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1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