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銘傳大學 建築學系(桃園校區) |
亞洲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智慧空間組) |
---|---|---|
所屬學群 |
工程學群
跨
建築設計學群
建築學類 |
建築設計學群
空間設計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本系為五年制,致力於培養建築設計之專業人才。銘傳建築的國際/兩岸移地教學、實構築工作營、高山上的建築課、國際建築大師講座與國內外競賽…等豐富特色,亦強化了學生設計思考能力與國際力。為了協助學生畢業即就業,建築系提供海外實習、產學合作、實作工作坊…等各種機會,提供學生多元的未來發展機會,以達學用合一的能力。 |
1國際移動力: |
學科意涵 |
建築學結合了建築美學、人文藝術與工程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學問,關心的議題大到從生活環境、都市與建築,小至室內空間及家具。 |
室內設計(Interior design)是以人居空間為對象,進行空間設計、規劃與評估之專業,課程著重空間美學及人文藝術涵養,及實務面之工程概算與管理。畢業生可從事住宅、商業及展示空間設計外,亦可投身文化創意工作。 |
學習方法 |
![]() 移地教學:是銘傳建築一大特色,帶著學生從旅遊中探訪大師作品,走進不同的建築並藉此了解設計是什麼,實際體驗生活空間,是學習建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圖解: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歐洲移地教學 版權:銘傳大學建築學系自有照片 國際大師講座:銘傳建築每學期邀請國際大師到校演講,如手塚貴晴、平田晃久、中村拓志、Antonie Predock、Elías Torres Tur、武仲義、Chris Bosse LAVA、Minsuk Cho等,透過講座,增加同學國際觀與競爭力。 圖解:大三建築設計案例分析 版權:銘傳大學建築學系自有照片 ![]() 動手實踐:建築是必須透過實踐的學門,例如:建築系設計課程結合1:1實構築帶著學生做出人生中第一座微建築空間。 圖解:實構築 版權:銘傳大學建築學系自有照片 ![]() 社會設計責任:銘傳建築強化同學的社會責任,透過訓練,提升實作能力與團隊溝通組織能力 圖解:銘傳大學高山上建築課 版權:銘傳大學建築學系自有照片 ![]() 跨域多元:因應科技發展和時代潮流,銘傳建築與各科系進行跨域整合,並結合VR、AR、MR科技,朝向多元發展。 圖解:跨域整合創新: 建築設計+智慧互動 版權:銘傳大學自有照片 |
![]() 人文思維:引導學生理解人類生活史、美術史及設計史,以史觀論述人類發展歷程,了解人類生活價值演變與空間型態間的關係,進而提出現代新生活的空間需求。 圖解:人文思維:引導學生理解人類生活史、美術史 ![]() 理則思維:引導學生觀察空間、實體物件並配合實際操作各種材質,以了解建築材料、構造與結構行為,進而學習繪製可以實踐的設計圖。 ![]() 團隊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發性學習能力,學生間自主性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建築學系是一個有趣且多元創意的系,它融合了藝術、工程、構造、生活等多方面。 |
最好的準備方式,就是不要為了準備而準備,最好能在平時就經常性地透過觀察或親自體驗來進行反思,並將反思結果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經驗。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與建築系相關的科系有:室內設計、景觀設計、都市規劃等,主要在於探討的尺度與規模不同,著重的範圍也不同,但以建築師可以執業的範圍最廣,這幾個領域都有包含在內。 |
專攻領域:智慧空間、空間互動科技、創客與數位製造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建築學習的職業不只指向執業建築師,還包含各種由藝術到工程的跨領域的職業。建築學習屬於多元整合教育,修習建築科系的學生將會很容易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找到最佳的職業領域。 |
一般人認為室內設計系畢業後只能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事實上畢業生也可從事建築、景觀等有關空間設計之相關工作。另外,因核心課程強調設計思考訓練,因此將來也能從事文創相關行業。室內設計師即是生活美學的實踐家。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1. 建築學習常被誤認是一種純工程的學習,但其事實是其學習範圍包含藝術以及人文學習相關各領域。 |
外界常認為室內設計工作仍在台灣早期水電,衛浴等裝修業務,或認為室內設計只是傢俱擺設等狹隘認知。室內設計主要解決人類室內空間各種相關問題。室內設計師應針對業主不同生活與預算需求,提出最適整體空間解決方案,營造獨特空間。AI智慧化的來臨,室內設計不再只是紙上談兵,運用AI科技於室內設計中可讓生活更便利。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銘傳大學建築系獲遠見雜誌票選業界最愛第三名,近年國內外競賽皆榮獲佳績,本系透過階梯式教學特色及多元跨域學習,帶著同學一起度過豐富充實的五年建築生活。 |
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強調以人為本之設計專業養成。掌握時代脈動如綠環境,永續與友善室內空間、智慧家居、老人照護中心、地方創生等國家重要室內空間政策。更關注未來趨勢如人工智慧應用、居家物聯網與居家安全照護資安區塊鍊等新世代室內空間發展議題。另外,強化國際大學交流合作,提升學生國際視野。 |
我的學系 |
銘傳大學 建築學系(桃園校區) |
亞洲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智慧空間組)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建築設計本課程為大一至大五必修課程,大一:基本的空間構成設計,大二:經典建築案例分析到低層住宅設計,大三:高層住宅設計,大四:多元跨領域發展,有實構築組、數位組、都市設計組、建築組等,大五:學生須獨立提案到完成一個建築專案。 圖解:大五畢業設計評圖 版權:銘傳大學建築學系自有照片 ![]() 數位化設計課程內容包括: 時代變化vs.建築特色的演變/數位建築發展概論/數位時代的思考模式/數位建築的形成/製作過程/案例分析。 圖解:學生作品 版權:銘傳大學建築學系自有照片 ![]() 建築理論課程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挑選當代幾位重要建築師的故事,藉由故事的鋪陳說明建築的思想與實踐。 ![]() 實構築課程透過1:1實構築課程與建築設計課程結合,帶領同學製作微建築空間 圖解:1:1實構築課程 版權:銘傳建築系自有照片 ![]() 跨領域微學分
透過跨域創新課程與各領域結合,並結合技術VR、AR、360,形成複合領域學習環境,增加同學競爭力和整合力。 圖解:跨領域微學分 版權:銘傳建築系自有照片 |
![]() 室內設計課程
新設組別,尚無此組別之課程,先以其他組別的課程敘述: ![]() 專業設計競賽
新設組別,尚無此組別之課程,先以其他組別的課程敘述: ![]() 電腦繪圖課程
新設組別,尚無此組別之課程,先以其他組別的課程敘述: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銘傳大學 建築學系(桃園校區) |
亞洲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智慧空間組)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方俊傑英國AA建築聯盟景觀建築及都市規劃碩士 銘傳大學建築系學士 形構設計 Morpho 負責人 銘傳大學建築系 兼任講師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兼任講師 2004-2005 七觀國際 Lab-7 International Design Ltd. Co. 第七屆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 醫療空間 銀獎 第七屆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 別墅空間 銀獎 第八屆TID 居住空間複層 關西杜宅 TID 獎 第七屆TID 居住空間單層 聚 入圍 第五屆TID 居住空間單層 新北余宅 TID 獎 ![]() 版權:公羽山松建築師事務所
翁崧豪學歷:銘傳大學建築學系第二屆、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現職:公羽山松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經歷:2010-2011 瑞格設計 約聘室內設計師 2011銘傳大學建築系講師 2011 藤森照信 台中大甲文創園區 在地偕同建築設計 2012 聯合打開建築師事務所 2010年參與比菲多藤森照信及劉國滄等設計規劃。2013年至2016年,投身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取得台中會展中心、東門公有零售市場、松機航務大樓、新富市場綜合大樓等首獎優勝。2017年成立公羽山松建築師事務所,期許除了追尋自己夢想的實踐外,更切莫忘記所背負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 版權:銘傳一週
林欣蘋學歷: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建築碩 曾任職於美國SOM建築師事務所及Amphibian Arc建築師事務所 現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課、曾任教淡江大學與銘傳大學建築系 林欣蘋銘傳畢業後,續攻讀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建築碩士,具有豐富建築設計、專案管理經驗,曾任職於美國SOM建築師事務所及Amphibian Arc建築師事務所。現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課、曾任教淡江大學與銘傳大學建築系。團隊設計的興隆D2公共住宅,強調居住正義,優良空間活化,領先全台實現智慧計畫,在其中12樓擁有一座全長120公尺的寬廣樂活空中跑道,成為公共藝術亮點,獲2020第七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我的學系 |
銘傳大學 建築學系(桃園校區) |
亞洲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智慧空間組)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手工操作:能依據物體變化(如移動速度),快速地調整出肢體反應,或以運用手部與手指進行精細動作。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
空間定向:能覺察環境、物體與自己的相對位置,辨別出方向、維度,想像物體在移動或重新排列後的外觀。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程式設計:了解程式語法以及邏輯架構,撰寫、修改程式,開發並設計系統。
5%
系統運作:評估與分析系統的運作方式、效能,考慮運作成本與效益,制定系統運作可改善或調整的方式。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5%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5%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2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2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2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