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中國文化大學 教育學系 |
---|---|---|
所屬學群 |
教育學群
社科教育學類 |
教育學群
教育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本系成立於2021年,是國內第一個以「教育與未來設計」為名稱的學系。學系目標旨在培養具有前瞻未來思考、設計思考、教育方案設計與管理、學習設計,與社會設計專業能力的人才。學系主要特色包含,(1)專任教師帶導之群組小班制之專題與實作,(2) 多元的跨國移動學習機會,3) 豐富的策略聯盟夥伴與實習。 |
中國文化大學教育系,為我國私立大學創設的第一個及目前唯一的中等師資培育學系,亦積極培育文教產業人才,以使本系所有同學皆能適性揚才及學以致用。總之,若同學未來想擔任中等學校教職或從事文教產業,本系都將提供豐沛的專業支援及學習資源,協助各位同學順利圓夢及就業。 下載詳細資料 |
學科意涵 |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是一個強調教育與未來思考的學系,目的在於透過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培養學生領導能力、學習設計能力與社會設計能力,從而用設計去新組織,及用設計去改變社區與社會。 |
本系之教育目標,乃是培養能活用各種教育理論、教學技術與方法的教育學術與行政、教學實務人才,使其能充分熟悉教育科技使用與學校行政運作等能力,並正確認識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及社會環境的轉變趨勢。 |
學習方法 |
![]() 本系課程架構,涵括:1) 基礎課程:涵括教育與未來設計必備的基礎能力課程。 圖解:CDIO圖示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架構 版權:本系提供 未上傳圖片 2) 核心課程:以「前瞻未來」、「領導管理」、「學習設計」為三個專業領域核心。 未上傳圖片 3) 加值課程:包含「溝通表達」、「設計企劃」與「學習培力」三大類專業課程。此部分課程主要透過基礎與核心課程訓練後,近一步塑造具有統合、總整與分析處理教育與社會議題能力。 ![]() 專題與實作:訓練學生從一構想的發想到具體化操作實踐方案的一系列過程。專題實作提供的工具,包括透過工作坊、田野調查與專案方式訓練從構思到操作教育與社會設計企劃能力。從大一延伸到大四的「專題與實作」課程,包含「專案型」、「活動企劃型」、「專題策展型」與「創作型」,層層累積多元的企劃與設計能力。 |
![]() 【校外參訪】依教學進度表安排到中學進行觀課、參訪,累積實務教學及學校行政經驗,藉以印證理論。 圖解:安排學生至辦學績優學校實地參觀 ![]() 【合作學習】透過小組討論與合作,集思廣益,學習專題報告,選擇合適題材,進行田野調查或實地採訪,在課堂以PPT進行學習成果之口頭報告。 圖解:分組報告,磨練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 ![]() 【實作學習】結合文創產業概論課程理論,通過實作文創商品,達到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學習效果。 【服務學習】1.課程融入服務學習,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期待理論與實務能夠融合。2.學生分組實際到學校或機構進行多元服務學習。3.參與服務學習務必透過反思,真實檢視服務學習過程轉變什麼觀點、挑戰什麼、學習到什麼、困難或挫折的克服與調適、服務學習價值等方面之成長心得。 圖解:學生到大直高中國中部服務學習合影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從大一延伸到大四的專題實作課程的探索議題能力、教育結合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的跨域力,及銜接職場的獨立專題企劃與策展執行力,是本系專業培力的一項特色。因此在高中階段,除了課業表現的語文能力與公民與社會知識領域實踐力外,鼓勵在高中階段之選修課程,或各項研究、實作探索課程,提出個人及累積個人特質的小論文或相關成果作品。同時,也鼓勵多元參加及規劃辦理校內、外社團,或班級專業活動,具有領導同儕精進自我能力及團隊互助合作之成果活動。 |
可先加強蒐集資料及判讀資料的能力,並提升自身的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是國內第一個以「教育與未來設計」為名稱的學系,學科基礎理論課程涵括教育學、學習心理學與社會學。所以,學系與這些學科據有學科基礎的關聯,但本系強調跨域性與整合性,也強調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更強調以前瞻教育出發培養學生的專題與實作的能力,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重,強化學生畢業的專業度與就業力。 |
本系未來學術研究發展主軸方向為師資培育,副主軸為文教產業。本系之發展計畫,包含教學、研究及服務三方面,總目標在於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持續發展特色,提供學術及人力服務。學生未來生涯取向:1.中等學校教師 2.國家公務人員3.學術研究人員4.文教產業人員,俾使其順利就業實現理想抱負。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名稱為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或與工業設計、雕塑、藝術設計學系會被相提並論。但本系強調培養的設計能力,主要並非物件的設計,而是以人為中心的組織創新設計、教學課程設計、展演製作人員、策展專案管理人員、媒體公關宣傳人員、使用者體驗研究員,及具社會調查師能力的社區與社會改造的地方創生人員。 |
少子化是世界趨勢,造成中等學校師資需求逐年萎縮,威脅本系師資生的就業機率,增加本系畢業生生涯規劃的挑戰性。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強調透過教育與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引導組織、社區與社會的創新。未來思考易被誤解為是進行預測,但我們要影響組織、創新組織,都需要探究組織的願景,透過學習設計CDIO構思/設計/實施/操作,以及設計思考的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發想/原型製作/測試,結合為培養當代跨域人才的重要專業能力。 |
暫無容易被高中生誤解的學習內容或學習方法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學系的網站,對學系有更多資訊的提供,包含學系簡介影片、學系特色、課程架構、未來發展、獎學金、國際交流與學等,歡迎造訪本系網頁:http://www.edfd.tku.edu.tw,或學系IG(https://www.instagram.com/tku_edfd/),或學系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或直接來電聯繫:02-26215656#3001。 |
無補充事項。 |
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中國文化大學 教育學系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前瞻教育設計專題與實習學生透過學生工作坊,探索21世紀全球、社會、產業趨勢與問題,以培養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洞察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課堂活動分為專題座談、學生研究工作坊、及多元成果展示。 圖解:工作坊 未上傳圖片 教育與未來設計導論在快速的社會變遷過程中,教育往往是推動變遷的關鍵性力量。透過前瞻教育與未來設計的結合,本課程提供課程參與者對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概觀性的理解。課程提供修課同學,從未來思考、領導能力、學習設計能力、社會設計能力,四個不同面向理解學系的特色,並進行理論與實務的辯證。 未上傳圖片 田野調查這門課程主要介紹人類學式的質性研究方法中的田野調法。本課程強調田野研究操作的操作過程的理論與實務。本門課程的進行,也不僅僅侷限於介紹田野研究的技藝層面而已,更是從田野的民族誌作為研究方法的介紹,讓課程參與者了解如何進行一個好的研究設計,經營田野,以及具備能力評估如何是一個「好」的田野研究。 |
未上傳圖片 教育概論修習「教育概論」的目的,在使學生瞭解教育學的一般性理論與教育實際問題,俾作為進一步修習教育學的各專門學科的基礎,並提升其研究教育與服務教育的興趣。 未上傳圖片 青少年心理學修習青少年心理學的目的,在使學生了解青少年發展的過程及其行為適應困難與輔導策略。講授的內容包括:導論、身體的發展、家庭關係、同儕團體、性愛與性行為、青少年的次級文化與生活適應和青少年的網路文化等。 未上傳圖片 教育研究法本科目為一整年的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瞭解教育研究的範圍認識研究報告的每一元素: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的選擇,資料蒐集與分析,結果的呈現與資料的討論,結論與建議。 未上傳圖片 心理衛生修習心理衛生的目的,在使學生能增進心理疾病之預防能力與保持心理健康。講授的內容包括:導論、壓力的調適、溝通、婚姻與家庭和自我成長等。 未上傳圖片 人際關係與溝通本課程旨在釐清學生對人際關係與溝通的基本概念,了解人際關係與溝通的相關理論,學習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有效策略,並運用人際關係與溝通的相關理論於家庭、同儕、交友、工作(職場)的實際情境上。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中國文化大學 教育學系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未上傳圖片
劉習正(教育系+史學系)【學習經驗】1998/06,新竹高中畢業,自小學起遇到許多優秀善於照顧的好老師,立下決心往教育之路邁進,在高中畢業後考取文化大學教育系。大學時期有感於專業知能的不足,又因國高中時對歷史科有高度學習熱忱,因此雙主修史學系。曾於台北市立西松高中進行一年的實習教師工作,在行政與教學上皆有成長。 【職業經驗】曾在台北故事館擔任過一年導覽服務人員,亦曾在誠品書店擔任過圖書管理專員,當然最無法忘懷的就是教學工作。結束研究所修習與軍旅生涯磨練後,考取光復高中教師。經九年歷練,對教學現場的掌控逐漸得心應手。放眼未來,希望能讓新課綱多元課程、帶得走的能力落實,讓每一個孩子,在離開教室時充滿能量。 ![]() 圖解:以教師會長身份出席典禮
李聖宏(教育系+史學系)【學習經驗】從小對於歷史就很有興趣,再加上成長的過程中受到許多師長的教導,以及自身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於是在選填大學志願時,便將文化大學教育學系列入我的前幾志願,最後也幸運的雀屏中選。在教育系就讀時,對於心理學最感興趣,並且在實際教學現場中得以應用,對於學生的心理背景,能夠從多方面的角度來思考。 【職業經驗】畢業後,歷經多年努力,成功考取臺北市國中正式教師,並先後歷經組長、導師、教師會會長等職務。在教學過程當中,除了將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外,更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做人處事態度。同時也理解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隨時精進自我專業能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不論與同仁、家長或學生,都應有良好暢通的溝通管道,以讓工作能更順利。 ![]() 圖解:班上清寒生榮獲教育關懷獎
吳郁芬(教育系+地理系)【學習經驗】就讀台南女中時,教師循循善誘奠定學習基礎。文武雙全的校風規劃校外教學體驗讓自我覺察更清晰,確定我成為地理教師的渴望。選填志願便以文大教育為第一志願兼地理系雙主修。教授們皆經師亦作人師,安排地理實察,四年的文化澆灌豐富學習視野,後考取台師大教研所,至UCLA研修,更開拓我對地理教育的眼界。 【職業經驗】進修與教職,是我堅持兼顧理論和實踐的對話。參與夢N,習得教學脈絡化與提問策略,成為實踐家;接觸學思達,發起共備與開放觀、議課等,翻轉教學型態,聘為講師。擔任多年導師陪伴學生成長,傾聽每個故事,莫忘初衷,乃為幸福。 ![]() 圖解:國立新竹高中庶務組長
余晟杰【學習經驗】教育系課程相當多元,除一般實體授課,還有參訪及實習等領域課程。系所師資也會安排不同的授課方式及回饋機制,使上課同學能藉由不同管道與教授互動。期中與期末也都會要求學生繳交簡報、影片或研究報告並報告。藉由上述課程除了學習到教育專業知識外更進一步獲得團隊合作及培養人際關係的技能。 【職業經驗】畢業後聽取教育系學長學姐的分享,在教職與公職的選擇下投入國家考試。在準備考試期間有大學階段的生活經歷,讓我能獨立自主規劃讀書計畫;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讀書會;教育系的專業知識讓我能快速地歸納重點並有系統的彙整。因此讓我能夠一次就順利考取並分發到教育單位就職。 |
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中國文化大學 教育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2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20%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20%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2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20%
|
性格特質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