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銘傳大學 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學系(桃園校區) |
---|---|---|
所屬學群 |
教育學群
社科教育學類 |
社會心理學群
心理學類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學系特色 |
本系成立於2021年,是國內第一個以「教育與未來設計」為名稱的學系。學系目標旨在培養具有前瞻未來思考、設計思考、教育方案設計與管理、學習設計,與社會設計專業能力的人才。學系主要特色包含,(1)專任教師帶導之群組小班制之專題與實作,(2) 多元的跨國移動學習機會,3) 豐富的策略聯盟夥伴與實習。 |
1. |
學科意涵 |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是一個強調教育與未來思考的學系,目的在於透過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培養學生領導能力、學習設計能力與社會設計能力,從而用設計去新組織,及用設計去改變社區與社會。 |
本系提供諮商、工商、臨床三大應用心理學的養成訓練,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與生涯路徑。諮商心理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相對單純與短暫的心理適應問題輔導與一般心理健康促進,工商心理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組織內的人員管理與領導統御,臨床心理則學習心理疾病的診斷、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主要採用醫療模式。 |
學習方法 |
![]() 本系課程架構,涵括:1) 基礎課程:涵括教育與未來設計必備的基礎能力課程。 圖解:CDIO圖示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架構 版權:本系提供 未上傳圖片 2) 核心課程:以「前瞻未來」、「領導管理」、「學習設計」為三個專業領域核心。 未上傳圖片 3) 加值課程:包含「溝通表達」、「設計企劃」與「學習培力」三大類專業課程。此部分課程主要透過基礎與核心課程訓練後,近一步塑造具有統合、總整與分析處理教育與社會議題能力。 ![]() 專題與實作:訓練學生從一構想的發想到具體化操作實踐方案的一系列過程。專題實作提供的工具,包括透過工作坊、田野調查與專案方式訓練從構思到操作教育與社會設計企劃能力。從大一延伸到大四的「專題與實作」課程,包含「專案型」、「活動企劃型」、「專題策展型」與「創作型」,層層累積多元的企劃與設計能力。 |
![]() 預習:課前預習老師將要進行教學的主題。 圖解:心理系專業教室-觀察室 版權:自有 ![]() 口頭報告:上台表達對某一議題的看法。本系期待學生要能有自己的觀點,即使可能不夠成熟或完整,先練習建立自己的觀點,慢慢提升能力。 圖解:學生參與創業競賽獲獎 版權:自有 ![]() 書面報告:可能是某一個議題的小研究報告,也可能是預習之後的整理報告。本系非常強調書面報告絕對不可以抄襲別人的作品,所謂抄襲是指連續七個字一模一樣。就算附上出處也不可以連續七個字一模一樣,除非是引用之。本系期待學生要能有自己的觀點,即使可能不夠成熟或完整,先練習建立自己的觀點,慢慢提升能力。 圖解:學生參與人力資源競賽獲得多樣獎項 版權:自有 ![]() 小組合作:數人一組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 紙筆測驗。 圖解:專題研究成果發表 版權:自有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從大一延伸到大四的專題實作課程的探索議題能力、教育結合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的跨域力,及銜接職場的獨立專題企劃與策展執行力,是本系專業培力的一項特色。因此在高中階段,除了課業表現的語文能力與公民與社會知識領域實踐力外,鼓勵在高中階段之選修課程,或各項研究、實作探索課程,提出個人及累積個人特質的小論文或相關成果作品。同時,也鼓勵多元參加及規劃辦理校內、外社團,或班級專業活動,具有領導同儕精進自我能力及團隊互助合作之成果活動。 |
養成課前預習,課堂中筆記,及課後復習的習慣。從製作筆記及做報告的過程可以練習建立自己的觀點,慢慢提升能力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是國內第一個以「教育與未來設計」為名稱的學系,學科基礎理論課程涵括教育學、學習心理學與社會學。所以,學系與這些學科據有學科基礎的關聯,但本系強調跨域性與整合性,也強調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更強調以前瞻教育出發培養學生的專題與實作的能力,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重,強化學生畢業的專業度與就業力。 |
本系與相關科系的不同在於提供諮商、工商、臨床心理三種應用心理學的課程,畢業後的工作選擇以及碩士班選擇會更多。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名稱為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或與工業設計、雕塑、藝術設計學系會被相提並論。但本系強調培養的設計能力,主要並非物件的設計,而是以人為中心的組織創新設計、教學課程設計、展演製作人員、策展專案管理人員、媒體公關宣傳人員、使用者體驗研究員,及具社會調查師能力的社區與社會改造的地方創生人員。 |
心理系畢業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工作。正解:職場主管最看重的是態度,最喜歡肯做、肯學的人。本系提供至少四類專長,在學時用心學習,進入社會後善加運用,加上積極態度將可以有良好的發展。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強調透過教育與未來思考與設計思考引導組織、社區與社會的創新。未來思考易被誤解為是進行預測,但我們要影響組織、創新組織,都需要探究組織的願景,透過學習設計CDIO構思/設計/實施/操作,以及設計思考的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發想/原型製作/測試,結合為培養當代跨域人才的重要專業能力。 |
因為自己或家人曾經有過心理傷害或心理疾病所以選擇心理系。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本學系的網站,對學系有更多資訊的提供,包含學系簡介影片、學系特色、課程架構、未來發展、獎學金、國際交流與學等,歡迎造訪本系網頁:http://www.edfd.tku.edu.tw,或學系IG(https://www.instagram.com/tku_edfd/),或學系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或直接來電聯繫:02-26215656#3001。 |
請仔細閱讀本系網站訊息,http://web.ciop.mcu.edu.tw/,也請加入本系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mcuciop/。 |
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銘傳大學 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學系(桃園校區)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特色課程 |
未上傳圖片 前瞻教育設計專題與實習學生透過學生工作坊,探索21世紀全球、社會、產業趨勢與問題,以培養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洞察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課堂活動分為專題座談、學生研究工作坊、及多元成果展示。 圖解:工作坊 未上傳圖片 教育與未來設計導論在快速的社會變遷過程中,教育往往是推動變遷的關鍵性力量。透過前瞻教育與未來設計的結合,本課程提供課程參與者對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概觀性的理解。課程提供修課同學,從未來思考、領導能力、學習設計能力、社會設計能力,四個不同面向理解學系的特色,並進行理論與實務的辯證。 未上傳圖片 田野調查這門課程主要介紹人類學式的質性研究方法中的田野調法。本課程強調田野研究操作的操作過程的理論與實務。本門課程的進行,也不僅僅侷限於介紹田野研究的技藝層面而已,更是從田野的民族誌作為研究方法的介紹,讓課程參與者了解如何進行一個好的研究設計,經營田野,以及具備能力評估如何是一個「好」的田野研究。 |
![]() 性心理學完全是學生主導的課程,從課程內容到課程傳授均由學生決定,並且參加每年的台北同志大遊行。聽起來很色,上起來不色也不澀。學生多半覺得可以暢所欲言,大開眼界,態度與觀點有很大的長進,被稱為銘傳心理系必選課之一。 圖解:性心理學校外教學 版權:自有 ![]() 心理病理學(一)(二)有的學校稱之為變態心理學。在本系這是一門非常專業、非常辛苦的課程,不過修完課後學生通常覺得學到很多,除了發現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毛病,也增加觀察識人的敏銳度。 圖解:心理實驗室設備 版權:自有 ![]() 機構實習學生必須完成240小時的實習,多半在大三下的暑假進行。可以藉著實習來體驗職場,也探索生涯興趣。可以實習的機構與方案內容多元,此外,本系即將建立海外日本長照實習,先前實習過的地區有台、港、澳、馬、美、中等地。 圖解:機構實習成果發表會 版權:自有 ![]() 生涯定向在大一下學期由所有老師輪流跟同學介紹本系的不同專業領域以及未來出路,還有在大學念書期間必修的事項,例如戀愛和社團;也請學長姊回來分享生涯發展心得。修課同學會因此對四年學習有一個全盤的了解,也可以提早安排出國交換學習、選修輔系或學分學程、加入學會或社團學習等。 圖解:選課座談會 版權:自有 ![]() 休閒教育一個服務學習課程,除了設計募款活動,服務社會弱勢,並且藉單車長征磨練心志,培養堅忍精神。 圖解:休閒教育課程校外教學 版權:自有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銘傳大學 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學系(桃園校區)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本系尚無畢業生本系尚無畢業生 本系尚無畢業生 |
![]() 圖解:徐立文教負責人兼米特才藝中心執行長 版權:系友本人提供
鄭崇皓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102級畢業校友 【2015】成立徐立文教有限公司,組織米特才藝中心師資團隊。 【2016-2021】 與各式教育機構或集團做產學與教育合作。 與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合作,舉辦樂高動力機械科學營。 榮獲華人公益獎並擔任公益大使 現職: 徐立文教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米特才藝中心-執行長 工商經貿協會-公益大使 新北市課後照顧協會-合作教師團隊領導人 銘傳大學朝陽社會工作團-指導老師 未上傳圖片
當事人不授權當事人不授權 當事人不授權 未上傳圖片
當事人不授權當事人不授權 當事人不授權 |
我的學系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 |
銘傳大學 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學系(桃園校區)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0%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專注力:投入心力在特定訊息及排除外部干擾。
5%
遠觀細察:能在遠、近距離中能分辨、比較色彩差異,在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觀察物體大小、距離、移動變化。
5%
聽覺辨識:能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聲音來源,分辨音調、音量,並將不同強度的聲音轉為可辨讀的語句。
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5%
|
性格特質 |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5%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5%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5%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5%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5%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5%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5%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5%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5%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