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
| 所屬學群 |
社會心理學群
人類民族學類 |
社會心理學群
社會學學類 |
| 所在校區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 學系特色 |
族群是台灣的重要社會議題,研究族群議題可以了解許多社會衝突根源。「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成立於2010年,整合「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首先成立於1995年,在職專班1999年,博士班2005年),與「民族文化學系」(成立於2001年)。是台灣第一個研究族群關係與文化的學術單位。 |
本系旨在針對社會發展及其產生的現象,藉由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綜合的研究、規劃和教學,以期培育理論與行動兼備的社會發展經營人才,並貢獻於社會。其內涵有四項: |
| 學科意涵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承襲既有的「族群關係」與「民族文化」的教學研究特色,並擁有相互支持的豐富教學研究資源;本系為跨越社會科學與人文領域的完整學系,整合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研究、法律正義、藝術策展等領域,致力探討當今族群關係與各地原住民族文化相關議題。 |
「社會」可大可小,家庭、村里、鄉鎮、縣市、國家、世界和團體等等都是,「發展」則指往有益人類生存的方向生長。「社會發展」涉及社會的許多方面,是個綜合領域而不是一個學科。本系根據這種認識來聘請師資,社會學、發展研究、政治學、法學、都市計畫、企業管理、歷史學和教育學博士都有(接續請見附件) |
| 學習方法 |
未上傳圖片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強調跨領域的學科訓練,以培養學生對多元族群與原住民文化的認識。課程重點強調: (1) 跨領域學術基礎訓練:包括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學、法律及歷史等相關學科,以養成學生對多元文化之敏感度,及跨文化溝通能力。 圖解:本系舉辦「中研院民族所田野培訓計畫」說明 版權:本系所有 未上傳圖片 (2) 專殊課題發展:如教育、藝術、宗教、經濟、文化展演、社會政策、性別,及各特定民族相關的研究及議題分析,使學生能為各族群文化之傳承與社會責任盡一己之力。 圖解:本系成員在泛文面竹屋活動 版權:本系所有 未上傳圖片 (3) 實務演練:如提供田野工作與社會服務方案,與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增進學生職場競爭力與工作能力。 圖解:本系培育之「小米集力所」食農教育活動 版權:本系所有 未上傳圖片 (4) 學程化:本系課程除了核心必修課程外,又分為「多元族群」及「文化與展演」兩個選修學程,學生可由兩個選修學程中,擇一或兼修,以取得本系之畢業資格。另外,亦可以依個人志趣,選修它系學程,豐富自己的學業知識及能力。 圖解:原住民學院舞團主要成員為本系同學 版權:本院所有 |
在課堂之外則經常安排實地參訪、田野踏查蹲點、實務體驗等活動,此外亦有深入的專題研究、個案研討等形式的教學互動。 圖解:課程實地參訪研究 課程目標如下: (一)獨立製作完成具備總整意義的作品。 (二)運用社會科學訓練,養成準確掌握在地發展脈絡的抓地力。 (三)課程與在地緊密連結,養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的行動力。 (四)養成表達的敘事能力,再現社會議題的發展趨勢。 圖解:社會發展實作-社區蹲點研究
「社會發展實作」課程為本系的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旨在使學生能獨立製作具備總整意義的作品,以便打造學生的三項實務能力,即「抓地力」(運用社會科學訓練,準確掌握在地發展脈絡)、「行動力」(課程緊密與在地連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和「敘事力」(強化表達與敘事能力,再現社會議題發展趨勢 圖解:多元社會議題專題演講 未上傳圖片 舉辦「社會發展系列講座」、「公民社會系列講座」、「南台灣Lunch Talk」,提供師生多元視野與專業知能。 |
|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重視對日常現象的觀察與反思,以及社會議題的了解和參與。能夠在高中階段持續針對有興趣的社會與人文議題進行探索,並且提出自身的觀點與討論,最能符合本系的入學需要。參與各類社會議題討論社團,實際到現有族群議題的現場進行參與觀察,是最佳建議。 |
1.參與校內外社會科學議題相關活動成果與自主學習計畫。 |
|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
本系與社工學程,社會系,以及人類學系有類似背景。但不同在於,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發揮在地之便,建立地方研究、原住民社會文化發展之資料庫,並推動地方議題與文化的創新構想。同時,在全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前提下,結合原住民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之連結與合作,開創社區文化延續與開創的實務工作。 |
高中生甚至家長,望文生義,有時會分不清楚本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有何差別。本系關心人類如何往有益生存的方向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的旨趣是相通的,不過,本系更關心如何建構有益人類生存的脈絡、環境和制度,而比較不著重在直接服務個人的工作上。與社會學系相比,本系除同樣強調學術研究外,更重視建構人類生存條件的實踐方法和策略。 |
|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學生具備廣博的多元文化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以進入公私立機構從事族群與文化之研究或服務工作,協助制度及政策之制定與施行。畢業生可從事的工作,除了進入國內外族群文化相關研究所深造外,舉凡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文史工作室、原鄉社區工作等,皆是本系學生擅長發揮的領域。並非只做公務訓練,更是文化意識搖籃。 |
本系學生在學期間修習了不少高普特考的科目,例如學科基礎: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史學通論、地理學通論、法學緒論、行政學,七科選五科,共20學分。這固然有利本系學生往高普特考方向發展進而擔任公務員,但社會的組成,除政府部門外,還有營利的市場部門和公益性質的第三部門(NPO/NGO)(續見附檔) |
|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本系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方面著重於實務演練,課程上提供田野工作與社會服務方案,與部落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增進學生職場競爭力與工作能力。本系訓練並非只針對原住民身份同學,更重視在主流社會與原住民議題的對話思考訓練。非原住民同學在本系得到比一般社會系或公共行政系,更具文化深度的訓練。 |
高中生,望文生義,有時會分不清楚本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有何差別。本系關心人類如何往有益生存的方向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的旨趣是相通的,不過,本系更關心如何建構有益人類生存的脈絡、環境和制度,而比較不著重在直接服務個人的工作上。(續見附檔) |
|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期許同學成為族群議題的開路先鋒,以及文化觀點的翻譯橋樑。在這裡為台灣的族群議題注入更多生命力。歡迎您來報考本系!若有任何問題請直接與我們聯繫: sumay@gms.ndhu.edu.tw |
無。 |
| 我的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
| 核心課程地圖 |
|
|
| 專業選修課程 |
|
|
| 特色課程 |
博物館理論與實務理論與實務並重,從介紹珍奇室、生態博物館等,經由田野參訪文化資源、美術館展覽,結合原住民文化特色與藝術美學的特質,並在課程中實際策展,以多元文化為理想,以原住民的觀點,理解原住民藝術策展的理念與詮釋。 圖解:「穿越原住民當代工藝」-開幕式 版權:授課教師李招瑩老師提供
原住民飲食文化本課程透過講座,結合「食」做,讓學生理解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的內涵與社會意義。DIY的課程設計,讓「做中學」的經驗成為學生的知識與技藝。期末的市集方案設計,更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推廣族群傳統風土與創意美學的「原汁原味」。 圖解:原住民飲食文化課程學生手做「彩虹竹筒飯」 版權:授課教師葉秀燕老師提供
台灣文面族群研究
本課程以族群互動與後殖民的觀點分析台灣文面族群之社會特徵,及其在變遷過程中所引發的議題 : 圖解:課程中進行編織實作與部落踏查 版權:授課教師賴淑娟老師提供
社會學從微觀與巨觀的視角,理論與實務的面向,在地與全球的層次,以及多元文化的觀點,解析個人與社會結構的動態關係,從個人煩惱轉化到社會議題的思考,培養社會學想像的能力,反思一般認為理所當然之社會現象背後的實況。 透過社會學的實踐,打開個人進出結構行動之自由對話的空間,反省個人與制度的辨證關係,以達致公平正義 圖解:課程部落踏查:池上穀稻秋聲音樂節 版權:授課教師賴淑娟老師提供
世界原住民族通論這門院基礎必修課程主要是探討全球各地原住民族概況與議題,由教師提供相關知識基礎後,透過課堂多元的活動與討論,訓練學生具有國際視野的批判思考,進而提供對於國內外原住民族議題的對話能力與研究基礎。 圖解:紐西蘭毛利 Marae (聚會所) 版權:授課教師謝若蘭老師提供 |
區域研究方法
在課程中融入「多媒體工作坊」,培養學生運鏡、分鏡的概念,以及剪接與使用空拍機的技能。期末成果除書面報告外,亦鼓勵學生為研究的社區量身打造一支紀錄片,以呈現在地社會文化面貌。
當代社會議題、社會運動透過讓學生親自參與遊行、訪談參與者,來讓學生看見、聽見性別多元的豐富面向,並瞭解社會動員之形式與過程。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藉由踏訪社區、田野調查,瞭解社區需求及問題,透過實質社區方案的提出來改善現況。 |
| 完整課程地圖 |
資料準備中
|
資料準備中
|
| 我的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
| 適合從事工作 |
|
|
| 系友生涯 |
未上傳圖片
藍姆路.卡造(曾文廣)民族文化學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前身)學士班畢業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班畢業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2014總統教育獎得主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未上傳圖片
葉雅庭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畢業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畢業 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研究所博士生 原住民族電視台工作 娥葛絲巧品屋擔任負責人 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擔任講師 未上傳圖片
法撒克那墨禾(高瑋毅)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士班 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 未上傳圖片
蘇元君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畢業 106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普通考試原住民行政類科 106年公務人員原住民族考典試委員會四等考試原住民族行政類科 未上傳圖片
高敏心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學士班畢業 106年公務人員原住民族考典試委員會三等考試原住民族行政類科 |
未上傳圖片
同學A(個資不便提供)現為社區工作者。 社區是重要的社會工作場域,但制度與大環境的限制,需要積極培育社區組織與專業實務人才,讓社區組織得以連結社區內外資源,增強社區動員能量。 社發系透過課程安排、實務體驗,讓在學時的我對社區經營與營造有深刻了解,雖當時不知如何著手改變眼前已看見的問題,卻也透過與理論的溝通,開始讓腦海中的「未來社區」有了雛型與想像。 現在的我,藉由理性的規劃、務實的評估,並採取其體行動,以挑戰體制下的壓迫與不平等,促進社會變遷,達成社會正義。 未上傳圖片
同學B(個資不便提供)任職於屏東縣 潮州鎮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就學時對環境保育有極大興趣,並積極利用系上資源參與多方活動,如:地球公民之相關演講、廢核遊行等。系上有許多關於社會公民的相關課程,透過理論對話及實際案例探討,讓我能由社會學的角度踏入環境生態、人文教育的領域。 而今立足於屏東東港溪流域上,希望能改善東港流域的河川汙染問題,基於生態平衡主張之原則,結合東港溪流域之社區,共同推展親近河川生態之自然倫理,並經營沿岸人文環境,建立土地倫理,藉以達成復原河川生態及人文之目標。 未上傳圖片
同學C(個資不便提供)目前位於台北市某間國小任教 透過不同以往的思維,由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習教學方法,進而改變身為國小教師適任教師之行政、課程、教學及班級經營等專業能力。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身為教師應多方考量,應材施教,翻轉教學。而課程的設計、同學適性課輔、班級多元領導經營,正是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廣義應用。 本身對於教育有高度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有幸申請到教育學程。在社發系的所學,對於後續在教師的路途上有不少幫助。其中大學四年中接觸到許多社會議題,如:性別、教育、環境等,都有助於教學中融入相關時事提供學生多元的視角。最重要的是培養看待事物能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並站在不同的立場進行對話。此外同儕間的互動或小組討論,也促使我學習如何去包容不同想法。 |
我的學系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 |
|---|---|---|
多元能力 |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5%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主動學習:積極尋求新資訊用以掌握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預期影響,並依據各環節選擇適合的學習行為。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5%
資源管理:分配及運用可支配的資源,調配人力、物力、資源運作的合理性、平衡性,發揮預期效益。
5%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5%
|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15%
社會覺察與合作:覺察並理解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並調整自己的做法,配合他人來完成任務。
15%
自省促進:收集、評估自己或他人的表現,提出可改善及調整的方法或採取行動。
10%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10%
敏銳創造:能覺察特定事件與觀念、理論之間的差異,且能對事物進行拆解、組合、重新詮釋,呈現新穎之處。
10%
邏輯推理:能捕捉事物運作的規律或關聯性,歸納或是推演不同事物的差異或因果關係,並得到特定理解。
10%
問題解決:分析並預判問題的成因與後果,設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及使用的工具。
10%
數理科學:能選擇適當的科學、數理知識或邏輯來思考問題,依據科學規律正確地推演出答案或排列資訊。
5%
記憶詮釋:能識別、儲存、喚起多項資訊、數字、知識內容,且能以多種方式組合這些訊息間的差異與關聯。
5%
快速知覺與總結:能從散落的資訊中,快速分辨與覺察具有意義的訊息,且能歸納出要點、關聯、架構等概念。
5%
說服協商:提出觀點與他人商議或說服他人同意,以積極的態度引導他人,達成共識、目標,或解決困難。
5%
|
性格特質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3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3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2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20%
|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10%
樂群敬業:總是表現活潑、傳遞熱情,主動參與活動,熱衷於與夥伴一同完成任務。
10%
自信肯定:總是相信自己能達成目標,會肯定自身的優勢、長處,面對挫敗能較好的調整情緒。
10%
開朗活潑:總是正向樂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即使事件發展不如預期,也能保持接納、能看見正向價值,常常表現自在、不膽怯。
10%
親和接納:總是願意關懷他人情緒與感受,樂於接納與照顧他人困擾與情緒,表現和藹友善、易於親近。
10%
合作互助:總是願意優先關照、包容他人的需求,在不同意見中尋求最大的合作可能,優先尋求團體的共同價值,信任團體成員的指引。
10%
堅毅負責:常常長時間專注投入於特定事物,排除干擾訊息,會對所承諾的事物,會負起責任目標、執行到底,享受追求成就。
10%
深思力行:常常追求事物的條理秩序,審慎確認事物的彼此關係,行事仔細考量後果。
10%
探究冒險:常常樂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夠容忍陌生情境,樂於把困難視為一種挑戰,在探索、挑戰未知中偏好看見自己的成長。
10%
變通開創:常常對多種事物,表達熱情興趣,對於既有事物,進行拆解、重組,給予新的理解與觀點,並且喜愛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事物。
10%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