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比較清單
資料更新時間:2022/11/14 下午 03:19:30
學系特色
本系旨在針對社會發展及其產生的現象,藉由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綜合的研究、規劃和教學,以期培育理論與行動兼備的社會發展經營人才,並貢獻於社會。其內涵有四項:
(一)社會發展理論的探討,以掌握趨勢。
(二)關懷社會,強化社會議題的剖析與行動。
(三)社會發展的經營與實踐。
(四)以區域(特別是南臺灣)為基礎,進行研究、教學和服務。
學科意涵
「社會」可大可小,家庭、村里、鄉鎮、縣市、國家、世界和團體等等都是,「發展」則指往有益人類生存的方向生長。「社會發展」涉及社會的許多方面,是個綜合領域而不是一個學科。本系根據這種認識來聘請師資,社會學、發展研究、政治學、法學、都市計畫、企業管理、歷史學和教育學博士都有(接續請見附件)
學習方法
在課堂之外則經常安排實地參訪、田野踏查蹲點、實務體驗等活動,此外亦有深入的專題研究、個案研討等形式的教學互動。
圖解:課程實地參訪研究
課程目標如下:
(一)獨立製作完成具備總整意義的作品。
(二)運用社會科學訓練,養成準確掌握在地發展脈絡的抓地力。
(三)課程與在地緊密連結,養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的行動力。
(四)養成表達的敘事能力,再現社會議題的發展趨勢。
圖解:社會發展實作-社區蹲點研究
「社會發展實作」課程為本系的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旨在使學生能獨立製作具備總整意義的作品,以便打造學生的三項實務能力,即「抓地力」(運用社會科學訓練,準確掌握在地發展脈絡)、「行動力」(課程緊密與在地連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和「敘事力」(強化表達與敘事能力,再現社會議題發展趨勢
圖解:多元社會議題專題演講
未上傳圖片
舉辦「社會發展系列講座」、「公民社會系列講座」、「南台灣Lunch Talk」,提供師生多元視野與專業知能。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1.參與校內外社會科學議題相關活動成果與自主學習計畫。
2.參與校外非營利組織或公私營機構舉辦之社會服務或公益活動(含研習、講座與營隊等)。
3.擔任校內學生團體幹部。
4.多元學習表現之反思與心得。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高中生甚至家長,望文生義,有時會分不清楚本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有何差別。本系關心人類如何往有益生存的方向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的旨趣是相通的,不過,本系更關心如何建構有益人類生存的脈絡、環境和制度,而比較不著重在直接服務個人的工作上。與社會學系相比,本系除同樣強調學術研究外,更重視建構人類生存條件的實踐方法和策略。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學生在學期間修習了不少高普特考的科目,例如學科基礎: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史學通論、地理學通論、法學緒論、行政學,七科選五科,共20學分。這固然有利本系學生往高普特考方向發展進而擔任公務員,但社會的組成,除政府部門外,還有營利的市場部門和公益性質的第三部門(NPO/NGO)(續見附檔)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高中生,望文生義,有時會分不清楚本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有何差別。本系關心人類如何往有益生存的方向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的旨趣是相通的,不過,本系更關心如何建構有益人類生存的脈絡、環境和制度,而比較不著重在直接服務個人的工作上。(續見附檔)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無。
特色課程
區域研究方法
在課程中融入「多媒體工作坊」,培養學生運鏡、分鏡的概念,以及剪接與使用空拍機的技能。期末成果除書面報告外,亦鼓勵學生為研究的社區量身打造一支紀錄片,以呈現在地社會文化面貌。
課程安排學生實地走訪地區或社區,瞭解非營利組織經營或社區營造之歷程,實際感受地方人文歷史脈絡。
當代社會議題、社會運動
透過讓學生親自參與遊行、訪談參與者,來讓學生看見、聽見性別多元的豐富面向,並瞭解社會動員之形式與過程。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藉由踏訪社區、田野調查,瞭解社區需求及問題,透過實質社區方案的提出來改善現況。
適合從事工作
-
小學教師
-
具有小學教師身分,擔任各小學學校教師人員。依教學科目擬定各種課程的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並視學生學習情況給予支援。
-
-
教育訓練人員
-
規劃員工教育訓練課程,並評估員工學習發展之成效工作。
-
-
總幹事
-
於地方性、區域性的團體中,擔任最高管理者,從事政策之制定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推行團體會務與業務等工作。
-
-
社會/人類學研究人員
-
從事社會現象研究,及人類行為之起源、進化、發展、生活方式,與社會關係為課題之工作。
-
-
行政事務秘書
-
主要負責處理資訊及文書類的工作,並協助確認主管行程、會議安排及記錄等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同學A(個資不便提供)
現為社區工作者。
社區是重要的社會工作場域,但制度與大環境的限制,需要積極培育社區組織與專業實務人才,讓社區組織得以連結社區內外資源,增強社區動員能量。
社發系透過課程安排、實務體驗,讓在學時的我對社區經營與營造有深刻了解,雖當時不知如何著手改變眼前已看見的問題,卻也透過與理論的溝通,開始讓腦海中的「未來社區」有了雛型與想像。
現在的我,藉由理性的規劃、務實的評估,並採取其體行動,以挑戰體制下的壓迫與不平等,促進社會變遷,達成社會正義。
同學B(個資不便提供)
任職於屏東縣 潮州鎮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就學時對環境保育有極大興趣,並積極利用系上資源參與多方活動,如:地球公民之相關演講、廢核遊行等。系上有許多關於社會公民的相關課程,透過理論對話及實際案例探討,讓我能由社會學的角度踏入環境生態、人文教育的領域。
而今立足於屏東東港溪流域上,希望能改善東港流域的河川汙染問題,基於生態平衡主張之原則,結合東港溪流域之社區,共同推展親近河川生態之自然倫理,並經營沿岸人文環境,建立土地倫理,藉以達成復原河川生態及人文之目標。
同學C(個資不便提供)
目前位於台北市某間國小任教
透過不同以往的思維,由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習教學方法,進而改變身為國小教師適任教師之行政、課程、教學及班級經營等專業能力。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身為教師應多方考量,應材施教,翻轉教學。而課程的設計、同學適性課輔、班級多元領導經營,正是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廣義應用。
本身對於教育有高度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有幸申請到教育學程。在社發系的所學,對於後續在教師的路途上有不少幫助。其中大學四年中接觸到許多社會議題,如:性別、教育、環境等,都有助於教學中融入相關時事提供學生多元的視角。最重要的是培養看待事物能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並站在不同的立場進行對話。此外同儕間的互動或小組討論,也促使我學習如何去包容不同想法。
多元能力
批判思考:運用不同觀點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或結論,評估出優缺點、支持、反對的意見。
性格特質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