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更新時間:2022/10/26 上午 11:50:42
學系特色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創始於民國56年,本系以培養雕塑家為目標。著重發揚與傳承雕塑藝術精神及內涵、以學科理論教育的思想啟發和紮實的術科為基礎,以塑造、石雕、木雕、金屬、複合媒材等雕塑素材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以雕塑年度展、袖珍雕塑展、畢業展等展出來檢視學生學習成果,鼓勵學生參加各項雕塑競賽,並積極媒合學生與畫廊合作,使其作品在畫廊及藝術博覽會有展出機會,建立學生創作自信。
學科意涵
純藝術的立體創作系所,主要培育能夠獨立思考及創作的雕塑藝術家。
大一的基礎素描、塑造、寫實塑造、藝用解剖學等課程打下基礎,大二的五種材質課程,以集中上課方式體驗材質,並找出自己興趣所在,大三、四進入工坊深化創作研究,碩士班則注重個人創作脈絡養成。理論方面則是中西雕塑史、臺灣現代雕塑發展、策展、評論及專題講座等,學術科並重。
學習方法

1、一年級-打下基礎:基礎素描、基礎塑造、寫實雕塑、藝用解剖學、雕塑史。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2、二年級-材質體驗:金屬造型、木雕、石雕、人體塑造、複合媒材。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3、三、四年級工坊制教學:探索雕塑,深化專業,縱向傳承,同儕砥礪。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4、成果檢視:雕塑年度展、國際袖珍雕塑展、畢業展、校外徵件展等。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5、專題創作「期中講評」採答辯式的雕塑對話,術科「期末公審」全系教師共同檢視學習成果。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學習方法或方向
雕塑藝術創作是思辨力及表現力的結合,高中時期除了美術課程必須多加用心外,一般課程皆可能成為個人雕塑創作的特質所以無需刻意取捨,主要素描課程的學習以如實描繪實物及人物的觀察再現為主,油土塑造或立體類創作亦可嘗試,進入雕塑系後課程設計完整順暢,足以培育同學成為一位優秀雕塑家。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1、全國唯一的雕塑系。
2、雕塑系為純藝術創作科系,與其他藝術科系最大不同是表現形式以立體為主,注重材質與造形能力,而理論與創作並重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
3、從無到有創作一件作品的過程是重要的學習精神,也是雕塑系學生學習的做事邏輯與能力。
4、學生待在學校時間長,一起創作學習的機會容易培養出革命情感,成為一輩子的夥伴。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1、「升學」國內/外研究所,輔導畢業生進入國內外一流藝術大學碩士班就學。
2、「創業」專業雕塑家、集體工作室承接案件、公共藝術、藝術評論家、藝術史學術研究、獨立策展人、等藝術相關工作。
3、「就業」如影視道具、3D建模、藝術產業行銷、藝文機構人員、中小學、大專校院教師、才藝班教師、策展公司。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1、雕塑系乃以培養雕塑家為目標的純藝術系所。
2、雕塑系雖然學習過程需要勞動身體,但是課程都經過精心安排循序漸進,同學只要願意投入學習,不管男女生都能發揮個人特色有所成就。
3、工坊制教學雖然以材質區分,除複合媒材組可做多元表現外,各工坊學生仍可進行跨工坊交流與學習,創作多元的雕塑作品。
學習資源或補充說明
雕塑系以材質為本,跨足當代展望未來。以泥塑、石雕、木雕、金屬造形、複合媒材等五個工坊為教學架構,讓學生能對單一材質作深入的探討,也可作跨材質的挑戰。雕塑家、交換留學、教育學程等發展選項。學習過程必須集體長時間操作各種機具進行創作,適合具辨色力及聽覺還有具溝通及自我情緒控制能力者就讀。
特色課程

基礎能力課程
安排在一年級的基礎塑造,基礎素描、立體構成、寫實塑造等實作課程,是為了重新磨練同學的觀察力與表現力,並在2D與3D之間可以順利串聯,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

雕塑專業理論
本系所開「中、西雕塑史」、「台灣現代雕塑發展」、「現代雕塑史」、「藝術評論」、「雕塑解讀」、、、等課程皆是為了提升同學在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感性所開,讓同學理論與實技並重。
版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基礎構成、雕刻、人體塑造
二年級的材質體驗課程裡構成包含複合媒材與金屬造形,雕刻包含石雕與木雕各1次,人體塑造2次是本系同學正式接觸材質的課程,採取6週一個循環集中上課,效率高效果佳。

藝用解剖學
藝用解剖學課程先由人體的比例、造形規律、動勢開始,再進入體表變化與內部解剖結構的解析,每一階段階以實際人物、藝術名作做印證。再搭配專題研究作業指導,使學生由學理延伸至創作應用。

金屬、 木雕、石雕、泥塑、複媒專題創作
三年級開始學生開始進入工坊進行創作學習到畢業,雖然工方是以材質分類,但是同學可以在工坊間進行交流,或跨材質創作。固定的老師、空間與機具,
以及縱向的經驗傳承與橫向的同儕砥礪,同學可以做更深入的創作研究,以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
圖解:學生作品
適合從事工作
-
雕塑家
-
雕塑家或相關行業及進修:本系畢業生主要是從事立體類純藝術創作,包含各種材質類型的雕塑創作,可以自己或多人成立工作室,或擔任藝術家助手。或是雕塑藝術相關的策展評論,及藝術行銷畫廊產業,更可以進入國內外大學繼續攻讀碩博士。
-
-
美術設計師
-
從事各種商品形象、平面媒體形象相關的產品、物品之概念設計與繪圖工具,以強化商品的視覺形象。並與客戶討論設計要呈現的內容,說明需要投入的成本。進行視覺設計並將設計後的作品交付給客戶。
-
-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
凡具有大專院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身分,從事大專院校教學、研究與推廣的工作。
-
-
美術老師
-
負責教授學生使用各式的繪畫工具及指導繪畫技巧,並設計及開發相關課程。
-
-
焊接、切割工
-
從事金屬氣體火焰及電弧焊接、切割及熔合金屬表面之相關技術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李光裕
70年代中期在台灣完成學院雕塑訓練後,負笈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及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研習西方雕塑技法與理論,師承著名雕塑家托雷多。學成歸國後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至2006年退休,創作至今。
重要典藏
台北市立美術館 - 供春、蛻變;高雄市立美術館 - 探、緩解與張力、璧;國立台灣美術館 - 凝;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受邀 聖馬利諾國家館

張子隆
雕塑、綜合媒材
2000 東夏威夷文化中心美展銅牌獎,美國夏威夷;1997 韓國利川市第2回國際彫刻營特別賞,韓國利川市;1996 第42回一陽展野外雕塑獎,東京都美術館;1986 第32回一陽展雕塑獎,東京都美術館;第二回現代雕塑展大獎,台北市美術館

郭清治
1965 第二十屆全省美展特選第一獎; 第五屆全國美展金; 台陽美展雕塑首獎;1994 亞洲現代雕刻野外展;1995 策展奧地利格拉茲國家雕塑藝術營
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雕塑家,他的作品《娑婆之門》獲日本《朝日新聞》高度評價;《太陽之門》也被列入1999 Forjar El Espacio 世界鐵雕回顧文獻,與世界級大師Eduardo Chillida同列。

許維忠
1981 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
1983 應聘國立藝專雕塑科
1984 作品「張老師」全省美展縣府獎;1985 獲第三十九屆省展桃園縣府獎、 作品「馬路施工中」全省美展首獎、 作品「災難」全國美展優選;1986 作品「魚穫上市」全省美展首獎

豪華朗機工(張氏兄弟)
張耿豪與張耿華為一對攣生兄弟藝術家,1980年出生於台北。張耿豪於200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並於2007年取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
豪華朗機工是由4位新銳藝術家陳志建、林昆穎、張耿豪及張耿華所組成的新媒體藝術團隊,作品結合科技與人文,將「音樂、視覺、裝置、文本」共陳,也跨界戲劇、電影、舞蹈、建築、流行音樂、經濟行為等。最受注目的作品為世大運聖火台的聖火機械裝置設計
多元能力
語文理解與表達:能透過語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說明特定想法或因果關係。
性格特質
主動積極:常常主動提出特定見解,樂於付出活力與熱情投入特定問題、活動,引領他人的行動。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
- 熱門比較學系